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褒歌

台灣一種傳統民俗的歌謠形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褒歌
Remove ads

褒歌臺灣話Po-kua),亦作相褒歌臺灣話Sio-po-kua)、七字仔歌臺灣話Tshit-jī-á kua[1],部分地區稱唸口白唸歌臺灣話liām-kua),台灣漢族的傳統民俗歌謠形式之一,其歌詞或者旋律多為即興表演,所吟唱內容包括男女情歌、環境氣候、產業農事、婚喪節慶,甚至哀嘆生活困苦,藉著褒歌以宣洩苦悶,但凡生活點滴,皆可入詞,題材多元,但1970年代之後因社會生活型態改變,褒歌僅剩老年人能夠吟唱,青年人無力傳承,褒歌文化日益衰微。[2][3]

Thumb
二崁褒歌館,位於臺灣澎湖縣西嶼鄉二崁古厝聚落區的褒歌紀念館。

簡介

早於周朝之際,官方便有將民間詩歌採集成《詩經》,做為一種視察民間的作法,鄭坤五便認為「褒歌」內容是一種反映民間生活的藝術形式,可以視為「臺灣國風」。[4]

康熙廿三年(1684年),台江一帶沿海平原、澎湖被納入大清版圖,陸續有大量福建移民遷入台灣[5]:70-72,各地流傳起各式各樣的民間娛樂,為當時風土民情留下不少文字紀錄[3][4],其中以中上階層作「竹枝詞[6]、平民階層則多興「褒歌」為代表[4],至於以客籍移民為主的新竹苗栗地區,則有「山歌」傳誦等等[7][8]

自清領時期開始,褒歌在台灣民間曾經十分普及,村村皆可聽聞吟唱褒歌的聲音,但由於1970年代後生活型態改變,民間娛樂多元,褒歌漸不再做為紀錄生活、抒發心情的主要管道[3][9];又加上1946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戒嚴時期厲行國語政策,198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口母語能力日益低落[10][11],對褒歌傳承更顯不利,褒歌文化亦漸趨凋零。[3]

Remove ads

形式

褒歌是一種民間即興表演的唸唱歌謠,沒有嚴謹的形式規定[9],但最普遍的褒歌大多是「七言四句」,即七個字湊成一句歌詞、四句歌詞組成一首褒歌,此外,每一句歌詞的最後一個字多會押韻。[12][13]

更多資訊 歌詞, 教育部台羅拼音 ...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