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域三十六國

塔里木盆地週圍的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域三十六国
Remove ads

西域三十六國,是西漢接觸西域初期當地的國家數總稱,根據這些聚居點在今天的大致位置可知,主要是環繞在塔里木盆地的山腳綠洲處形成。該數字出自《漢書·西域傳》:「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1]

Thumb
西域三十六國位置

由於《漢書·西域傳》並未詳列名單,因而有不同說法。[2]亦有學者認為「三十六國」只是概稱,並非實際數字。[3]

三十六國名單研究史

「西域三十六國」出自《漢書·西域傳》:

因未詳列三十六國國名,因而有各種不同說法。[2]

東漢荀悅在所著《漢紀·孝武皇帝紀三卷第十二》論及西域時,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國,後分爲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二十七個小國及九個次大國國名,雖然隨後又列舉數個國名並簡介之,但後世仍有學者認為荀悅所列小國及次大國合計三十六國,即為西域「本三十六國」名單,並認為他是第一位詳列國名的歷史學家。[3]

就此名單,徐松在所著《漢書西域傳補註》指出該其不合理之處,主張三十六國應為婼羌國樓蘭國且末國小宛國精絕國戎盧國扜彌國渠勒國于闐國皮山國烏秅國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難兜國大宛國桃槐國休循國捐毒國莎車國疏勒國尉頭國姑墨國溫宿國龜茲國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姑師國墨山國劫國狐胡國渠犁國烏壘國[4]

1980年代,歷史地理學者周振鶴在所著《西漢政區地理》中,以漢元帝西域都護府所轄四十八國,反推出「漢宣帝初建都護府時的三十六個城廓國」為立論基礎,主張三十六國為鄯善(樓蘭更名)、且末、精絕、扜彌、渠勒國、于闐、皮山、莎車、婼羌、小宛、戎盧、烏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捐毒、疏勒、尉頭、姑墨、溫宿、龜茲、烏壘、渠犁、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卑陸卑陸後國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東且彌。其中前二十八國與徐氏所列相同,遭剔除者或因宣帝時已亡(姑師),或因武帝時尚無(墨山、劫、狐胡),或因非屬城廓之國(大宛),或因轄屬他國(難兜),或因在蔥嶺以西(休循、桃槐)。[5]

2006年出版的《絲綢之路大辭典》將「西域三十六國」解釋為西漢時對西域內屬諸國及游牧部落的總稱,並列舉部分國名,包括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南部邊緣的婼羌、樓蘭、且末、精絕、扜彌、于闐、皮山、莎車等八個「南道諸國」;塔里木盆地北部邊緣的車師、尉犁、焉耆、龜茲、烏壘、姑墨、疏勒等七個「北道諸國」;天山北麓的東、西蒲類及東、西且彌等四國;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北麓的西夜、子合兩國;蔥嶺北部的休循、捐毒兩國;合計列舉二十三國。所列者相較於徐氏或周氏名單,皆略有差異。[6]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