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晉益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永興元年(304年)州治巴郡(今重慶市中心),永嘉四年(310年)治巴東(今重慶市奉節縣)。[參 1]其範圍相當今四川省黑水縣至木里藏族自治縣一線以東的川西、川中、川南、川西南等地,及雲南省昭通市、貴州省中西部一帶。永寧元年(301年)以後益州各地陸續淪陷,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攻陷益州州治成都,[參 2]西晉末益州轄域僅剩今重慶市東部一隅。
郡級行政區
西晉益州初領12郡,泰始七年(271年)雲南、興古、建寧、永昌4郡移屬寧州,至太康五年(284年)寧州廢州復歸。太安二年(303年)南中的建寧、興古、雲南、永昌、牂柯、越巂、朱提七郡再度移屬寧州,同時,李雄攻陷成都,蜀郡、汶山、漢嘉3郡淪陷。永興元年(304年)涪陵、巴郡、巴東3郡交由益州暫管。[參 3]。永嘉五年(311年)後犍為、江陽、巴郡3郡陸續淪陷。西晉末,益州僅領涪陵、巴東2郡。
- 成都國
- 曹魏舊郡,郡治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領成都、廣都、繁、江原、臨邛、郫6縣。太康十年(289年)晉武帝司馬炎之子司馬穎封為成都王,蜀郡改稱成都國。[參 4]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攻陷蜀郡。[參 2]
- 涪陵郡
- 曹魏舊郡,郡治漢復縣(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南),領漢復、涪陵、漢平、漢葭、萬寧5縣。西晉末與梁州交通中斷,交由益州暫管。[參 3][註 1]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Remove ads
注釋
出處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興元年〕冬,〔益州刺史羅〕尚移屯巴郡。……〔永嘉四年〕南陽韓松為〔益州〕刺史、〔西夷〕校尉,治巴東。」
- 《晉書》卷4〈惠帝紀〉:「〔太安二年〕三月,李特攻陷益州。荊州刺史宋岱擊特,斬之,傳首京師。夏四月,特子雄復據益州……十一月……李雄自郫城攻益州刺史羅尚,尚委城而遁,雄盡有成都之地。」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巴郡3郡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立皇子穎為成都王。」
- 《華陽國志》卷8〈大同志〉:「〔永嘉〕五年春正月……雄眾攻僰道,走犍為太守魏紀,殺江陽太守姚襲。」
- 《水經注》卷33:「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歷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為升遷縣也。」
- 《元和縣圖志》卷32〈劍南道中〉:「汶山縣,本漢汶江縣地,晉改為廣陽縣,屬汶山郡。」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南晉壽太守〉:「興樂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記》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馬,屬汶山。」
- 《輿地廣記》卷31〈梓州路〉:「本漢符縣地,屬犍為郡……東漢曰符節,晉復為符,屬江陽郡。」
- 《華陽國志》卷1〈巴志〉:「魚復縣,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復。」《宋書》卷37〈州郡志三·巴東公相〉:「魚復侯相,漢舊縣,屬巴郡,劉備章武二年,改為永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
- 《華陽國志》卷1〈巴志〉:「迄吳平,巴東省羊渠置南浦。」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Remove ads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