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格諾爾-利普斯效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格諾爾-利普斯效應(Signor–Lipps effect)是「菲利普·西格納」(Philip W.Signor)和「傑爾·亨利·利普斯」(Jere H.Lipps)提出的古生物學原理,該原理指出,由於生物化石記錄從來都不完整,因此所給定分類群中無論是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生物的化石都不會被記錄到[1]。西格諾爾-利普斯效應通常特別適用於已知的最年輕分類群化石情況,這一類的化石往往不能代表生物體最後一次出現的時間。相反,對已知最古老化石不能代表分類單元首次出現的情況,則以研究人員「瓦爾達爾·賈努松」(Valdar Jaanusson)之名,稱之為「賈努松效應」或「斯皮爾-朗吉斯效應」(Sppil–Rongis),「西格諾爾-利普斯」字母的反向拼寫[2]。

較著名的一個示例是腔棘魚,直到1938年捕獲到活體標本前,它被認為早在白堊紀極晚期就已滅絕[3]。廣為所知來自寒武紀早期和中期岩石中的「伯吉斯頁岩型動物群落」動物,自2006年以來,陸續在奧陶紀、志留紀和早期泥盆紀岩石中都發現了一些類似動物的化石,換言之,它們出現在伯吉斯頁岩一億年後[4][5]。這些動物形成特定化石的具體方式可能有賴於短期內存在的海洋化學類型[6]。
但西格諾爾-利普斯效應在古生物學中引起的困擾影響更大:
- 這使人很難對大滅絕的時間和速度產生信心,也讓檢驗大規模滅絕原因的理論變得困難。例如,恐龍的滅絕長期來被認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自20世紀80年代末來,所收集的證據表明這是一個突然的過程,與小行星撞擊導致滅絕的觀點相一致。
- 一個分類單元何時首次出現的不確定性使人們很難把握特定物種屬的祖先。例如,如果已知最早的X屬化石比已知最早的Y屬化石早得多,且Y屬除自身的一些特徵外,還具有X屬的所有特徵,那麼很自然地就會假設X是Y的祖先。但這一假設隨時都可能受到質疑,因為Y化石的發現比任何已知的X化石都要早—除非發現了更古老的X屬化石,其它物種的情況也可以此類推。
-
作為西格諾爾-利普斯效應的一種結果,最後出現的化石只是接近滅絕率。每單位時間保存的化石越多,這種近似值就精確。
-
零星的化石記錄在許多年代中都存在巨大的遺缺。
Remove ads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