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覺醒資本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觉醒资本主义
Remove ads

覺醒資本主義覺醒資本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1]是一些評論員用來指一種營銷、廣告和企業結構形式的術語,這些形式與社會正義和激進主義事業相關的社會政治立場有關。[2]這個詞是政治分析師羅斯·多塞特在2018年為《紐約時報》撰寫的一篇評論中提出的。[3][4]

Thumb
同志驕傲活動中一處百威昕藍廣告

分析

到2010年代中期,後來被追溯為「覺醒」的修辭形式此時已進入主流媒體,並被用於營銷和廣告;[5]消費者普遍認為,與這一趨勢相關的宣傳活動不真誠、不真實,並引發了文化上的反彈。[6]

文化研究者Akane Kanai和Rosalind Gill將覺醒資本主義描述為一種「急劇加強」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中,公共關係涉及到歷史上的邊緣化群體(如種族、性別和宗教),將他們用作廣告中出現的吉祥物,傳達賦予權利的信息。一方面,這創造了一種個人化和非政治化的社會正義理念,利用社會行動的描述來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少數群體在廣告中無處不在的可見度也會加劇對他們平等的強烈抵制。對於處於較低經濟階層的人們來說,這些少數群體的平等對於資本主義的維持是不可或缺的,少數群體被視為要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損失負責。[7]

反響

2019年,聯合利華CEO喬安路使用了「覺醒洗白」(woke-washing)一詞,他警告說,如果品牌未能就其言論採取可核實的行動,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對我們行業的信任」[8]。Helen Lewis認為,她所謂的「覺醒資本主義鐵律」的最終結果將是取消文化,並認為這種文化被用於廉價的信息傳播,以取代真正的變革[4]。Will Hutton援引企業責任原則寫道,他認為覺醒資本主義是「前進的唯一道路」[1]。另外,Elizabeth Bruenig指出,雖然覺醒資本主義被視為資本主義的一種演變,可以為公共利益創造前所未有的利益,但它仍然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因此無法在不符合資本主義利益的情況下對其表示贊同[9];同樣,Andrew V. Abela認為,覺醒資本主義對推動進步事業的實際作用不大[10]

反對運動

從2020年代開始,美國右翼人士開始大力抵制那些公開支持「覺醒」事業的公司。「覺醒吧,破產吧英語Go woke, go broke」是一個籠統的流行語,用來指那些因「變得覺醒」或參與促進多元化、公平和包容等活動而受到抵制的公司,或者像啤酒製造商百威英博那樣與跨性別影響者合作的公司。在「覺醒吧,破產吧」活動取得了有限的成功,目標包括百威英博塔吉特華特迪士尼公司。雖然最初取得了成功,但許多此類活動的目標企業往往在同一年內從虧損中反彈。馬克·庫班等一些商界人士為企業參與「覺醒」辯護,稱參與社會正義事業反映了企業對客戶的關心。[11][12][13]

另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