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許常惠
台灣音樂家及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許常惠(1929年9月6日—2001年1月1日),台灣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為國家文藝獎得主。[2]
![]() |
Remove ads
生平
許常惠出生於日治臺灣臺中州彰化郡和美庄,1939年時到日本留學就讀小學及中學,主修小提琴,並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在1946年戰後返台就讀臺中一中,於1949年就讀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今臺灣師範大學),1954年在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2][3]
1954年公費至法國留學,就讀法蘭克福學院,與科萊特·德·利昂考特庫(Colette de Lioucount)學習小提琴。之後他轉學到巴黎大學音樂學研究所,隨雅克·柴利習音樂史,同時旁聽奧利維埃·梅西安在巴黎音樂學院的音樂分析課程,1958 年通過考試,取得巴黎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史高級研究班文憑。。作曲方面,許常惠在1958年至1959年期間師從安德烈·若利韋。[4][5]1959年,他將「昨自海上來」一詩寫成女高音獨唱曲,獲得義大利現代音樂學會的比賽入選,此後開始了他作曲的生涯。[3][6]
許常惠在1959年回到台灣師大音樂系任教,除了音樂創作之外,也積極的收集台灣各地民謠,並將中國音樂以西方作曲方法重新編寫,頗受好評。其知名的作品有源自《紅樓夢》一書的「葬花吟」清唱曲、以及《白蛇傳》歌劇、《百家春協奏曲》等。[6]
除此之外,許常惠也組織不少現代音樂的團體,並致力於現代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的保存。他曾與鄧昌國、藤田梓、張繼高等人合組「新樂初奏」樂團(1961年),引進西方的現代音樂。[7]其他還有如「亞洲作曲家聯盟」等重要音樂團體,也多有他的參與和貢獻。[6]
Remove ads
獲獎與榮譽
作品節選
- 器樂獨奏
- 胡琴曲三首,作品20,1977年
- 琵琶曲《錦瑟》,作品21,1977年
- 五首鋼琴插曲,作品30
- 《中國民歌鋼琴曲》三本
- 小提琴獨奏曲《留傘調》(變奏與主題),作品44,1991年
- 室內樂
- 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27
- 三重奏《臺灣》,為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作品28,1973年
- 管弦樂
- 交響曲《白沙灣》,作品29,1974年
- 鋼琴與民族樂團協奏曲《百家春》,作品36,1981年
- 獨唱作品
- 《楊喚詩十二首》,作品23,1973年
- 《友誼集》第一集,作品31,1979年
- 《橋》,為女高音和管弦樂,作品42,1986年
- 合唱作品
- 兒童清唱劇《森林的詩》,作品25,1981年
- 兒童清唱劇《獅頭山的孩子》,作品37,1983年
- 其它
- 歌劇《白蛇傳》,作品33
- 民族舞劇《桃花開》,作品31,1977年
- 《桃花姑娘》,為民族樂隊,作品33,1983年
- 《陳三五娘》,為管弦樂,作品39,1985年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