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詐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詐病(英語:Malingering)是指為了獲得外部利益而偽造或嚴重誇大疾病(身體或精神疾病)的行為[1][2][3][4]。這些外部利益包括逃避工作或責任、尋求藥物、逃避審判、引起關注逃避兵役逃學、獲得有薪假期等等。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詐病並非精神疾病,它不被視為精神疾病診斷,而是一種「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的狀況」[5]。DSM-5 並未提供明確的診斷標準,但考慮詐病的標準保持不變。區分詐病與做作性疾患的關鍵在於外部(次要)獲益。做作性疾患患者會為了扮演病人角色(主要獲益)而有意識地製造身體或心理症狀,而詐病者則追求的是外部利益[6]。詐病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差,只有在獲得外部利益後才會停止抱怨所謂的疾病。

快速預覽 詐病, 異名 ...
Remove ads

病因學

詐病沒有明確的病因學,但其成因與社會經濟狀況、逃避責任、尋求藥物、逃避審判、引起關注逃避兵役逃學以及獲得有薪假期等有關[1][2]。詐病較常出現於逃避審判的囚犯、逃學的學生、逃避工作的工人,以及希望獲得經濟補償或配給的無家可歸者。濫用藥物者也可能假裝生病、疼痛或失眠以獲取藥物。此外,逃避兵役也是詐病的常見動機。詐病與反社會人格障礙和表演型人格特質密切相關。

兵役逃避

詐病是役男逃避兵役的常見手段[7]。部分國家或地區要求所有符合條件的公民服兵役,這也使得一些人為了逃避兵役而偽造或誇大疾病。藝人王大陸被指控支付高額費用偽造病歷以逃避兵役[8]。韓國一名男子為逃避兵役,短時間內迅速增重,最終被判刑[9]。此外,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女婿趙建銘也曾被質疑詐病逃避兵役[10]。逃避兵役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偽造醫療記錄、誇大現有疾病的嚴重程度,或故意製造新的症狀。這類行為不僅違法,還會損害兵役制度的公平性。

流行病學

詐病的盛行率難以確定[11]。一項針對司法人群的詐病估計顯示,其盛行率高達17%[12]。在紐奧良大學心理學系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有經濟誘因的慢性疼痛患者中,詐病的盛行率在20%至50%之間,具體取決於所使用的診斷系統[13]。目前尚無數據支持女性詐病頻率高於男性的推測。

病理生理學

詐病與反社會人格障礙和表演型人格特質相關[1][2]。為了獲得外部(次要)利益,個體會偽造身體或心理疾病[5]。患者會故意就其病情撒謊以獲取利益,一旦達到目的,他們就會停止抱怨。沒有藥物或干預措施可以治癒詐病者。

檢查、評估與會診

詐病的診斷基於病史、體格檢查和心理測試[5][14]。目前沒有實驗室測試可以直接診斷詐病。然而,實驗室檢查有助於排除器質性疾病。常用的實驗室檢查包括全血細胞計數、血清電解質、腎功能檢查、肝功能檢查、血酒精濃度和尿液毒理學篩查。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成像可用於排除器質性腦部疾病。其他心理測試包括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 (MMPI)、F 量表、記憶詐病測試、負面印象管理量表、Rey 15 項測試、時間記憶順序測試和症狀和傾向訪談 (SDI)。

病史和體格檢查

詳細的病史採集對於排除詐病至關重要[15]。過程中,醫生應注意患者在長時間、詳細的病史採集中,行為的任何不一致之處;深入了解患者的人格,特別是是否存在反社會人格障礙或表演型人格特質;了解患者的法律狀況;快速提問,並觀察答案之間是否存在矛盾;使用開放式和引導性問題,詢問與患者聲稱疾病無關的症狀;注意患者是否誇大精神症狀,例如幻覺和妄想。

精神狀態檢查

精神狀態檢查的重點包括外貌和行為、情緒、思維、感知、洞察力以及認知[16]。詐病者可能衣衫不整、情緒波動劇烈、描述誇大的幻覺和妄想、對自身疾病有良好的洞察力,但認知評估可能因不配合而難以進行。應進行多次檢查,並注意結果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詐病者通常會避免精神科會診[17]。即使就診,也可能因為缺乏合作意願而難以進行有效的評估和治療。一般不建議將詐病者轉診至其他醫生,除非有明確的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治療

治療詐病的重點是解決根本的外部動機[1][2][3]。醫生應避免直接與患者對質。間接的引導方式,鼓勵患者接受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和輔導,並避免進行侵入性檢查和干預。藥物治療通常不適用於詐病。

預後

詐病的預後難以預測,通常會持續到患者的外部利益得到滿足為止[1][2]。一些研究表明,即使外部利益已經獲得,詐病行為也可能持續存在,甚至演變成更複雜的精神疾病。

併發症

如果詐病者的要求未得到滿足,他們可能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並可能引發醫患衝突和訴訟[18]。此外,詐病行為本身也可能導致真正的疾病被延誤診斷和治療,從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預防和患者教育

對詐病患者進行教育是一項艱鉅的任務[19]。由於詐病者缺乏求治的動機,因此很難透過傳統的教育方式來改變他們的行為。建議的干預措施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和輔導,旨在幫助患者了解詐病行為的後果,並學習更健康的應對機制。

目前缺乏關於詐病在一般人群中盛行率的可靠數據,也缺乏明確的診斷標準[5]。與詐病者互動時應小心謹慎,因為他們可能具有操縱性和攻擊性。醫療團隊的共同參與至關重要,包括精神科護士、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以有效管理詐病患者,並保護醫護人員的安全。

歷史

古代

根據舊約聖經中的《撒母耳記上》,大衛王曾在非利士人亞吉王面前裝瘋[20]。不過,一些學者認為這並非偽裝,而是大衛王真的患有癲癇,而七十士譯本中的措辭也支持這一觀點。據說奧德修斯曾裝瘋以逃避參與特洛伊戰爭[21][22]。醫生蓋倫曾在羅馬時代記錄過詐病的案例。他報告了兩個案例:一個病人假裝絞痛以逃避公開會議,另一個病人則假裝膝蓋受傷以逃避陪同主人長途旅行[23]

文藝復興時期

1595年,Giambattista Silvatico在米蘭出版了一本關於偽裝疾病的論文。雅克·卡洛(1592–1635)的蝕刻版畫和雕刻作品中描繪了詐病的各種階段(法語:les gueux contrefaits)[24]。喬治·普特南(George Puttenham)在其伊麗莎白時代的社會晉升指南中建議,想要成為朝臣的人應該「在袖子裡藏著疾病,以此來擺脫其他更重要的請求」[25]


現代

儘管詐病的概念自古以來就已存在,但「詐病」(malingering)一詞在西方醫學中卻是在20世紀才出現的,原因是當時有人會假裝生病或殘疾以逃避兵役[26]。1943年,美國陸軍將軍喬治·巴頓在一間野戰醫院發現一名沒有受傷的士兵;該士兵聲稱患有戰鬥疲勞症。巴頓認為這名士兵是在裝病,於是勃然大怒並對其進行了身體攻擊。結果,這名士兵實際上感染了瘧疾[27]

艾格尼絲是社會學中第一個深入討論跨性別身份的案例研究對象,由哈羅德·加芬克爾於1967年發表。在20世紀50年代,艾格尼絲偽造症狀,並幾乎在病史的每個方面都撒了謊。加芬克爾的結論是,由於擔心自己無法接受變性手術,艾格尼絲迴避了所有可能表明她患有性別焦慮的方面,並隱瞞了她接受激素治療的事實。因此,觀察到她女性化外表的醫生得出結論,她患有睪丸女性化綜合症,這使得她接受手術的請求合法化[28]

參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