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詹姆斯·亨德
農復會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詹姆斯·亨德(英語:James A. Hunter,1890年—1966年5月19日),人稱亨德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州人,農復會人物,任東海大學教職期間幫助大肚山巔的村民興建自來水設施,今在龍井區有紀念公園。
生平

詹姆斯·亨德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1],英文名James A. Hunter[2],在波士頓與妻子育一子二女[3]。亨德取得康乃爾大學碩士後便至華北作農業推廣與農村教育[1],對日抗戰時從事難民救濟[4],1949年來臺灣後任職於農復會[1],推行全臺灣的豬瘟防治[4]。
亨德除是李登輝的農復會同事外,其妻子還作過李登輝的英文老師[5]。次年10月初,亨德暫回美國時,為臺灣選購巴克夏豬、萊亨雞等以改良配種[6]。1958年1月,亨德辭去農復會畜牧生產組組長一職[3]。10月24日,省政府主席辦公廳,省主席周至柔代表中央政府授與景星勳章給亨德[7]。
亨德為東海大學創校董事[4],1959年起擔任該校社會學系教授兼勞作指導長[2]。在校長曾約農校長率領下,大一、大二同學都須作勞作教育[8]。
大肚山土質屬紅土壤,落水會混和紅土,難以食用[9]。且地方為了提供土地養分,會將挑糞肥堆放在村裡,導致蚊蚋、蒼蠅孳生,環境十分髒亂[2]。1959年報導,大肚山頂的瑞井、蔗廍兩村缺水嚴重,為至遠地取水甚妨礙子女教育、影響男女嫁娶[10]。龍井文史工作者林松範表示,當時村民要取水,會從新興路辛苦走到東海大學後門水井取水[11]。亨德認為大學存在的價值之一是要能影響周圍的社區和環境,便成立大肚山頂村落生活改善委員會,帶學生到村落宣導公共衛生、整理環境、興建水溝[2]。為成立該委員會,亨德所捐出退休金新台幣六十萬元,在1999年約就等於一千萬元[5]。
1961年4月21日,將退休的亨德拜會台中縣縣長何金生,說想幫助解決大肚山上新庄、南寮、蔗廍、瑞井村的五千餘村民的用水問題,會替政府爭取其中兩百萬元的補助[12]。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考證,此計畫是從大肚山下的龍泉村抽取地下水,將水送到大肚山頂儲水槽,再輸送至各村供水站[2]。對比於其他地區的乾旱,龍泉村龍目井以湧水聞名[13]。亨德除捐自己退休金作外,還請上述四村村民,每戶認捐一百元配合[1]。在省府撥款一百三十萬、農復會出資五十萬、縣府提供三十萬、地方集資五十萬下,1962年7月2日動工[14]。該年,亨德回美國[11]。1963年4月16日,自來水設施落成[15]。
紀念
1968年,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第一棟研究大樓在新化鎮落成,取名「亨德館」,直到2001年拆除[4]。

1990年代,時任四箴國中教師林松範在調查當地文史時得知亨德的故事,發起建立亨德紀念公園,獲南寮村長林萬傳等人支持[17]。1998年12月,大肚山上的村長們建立籌設委員會,林萬傳任主委,林松範擔任總幹事,南寮祭祀公業土地使用人林寅助、林圭富獻地[18]。公園擺設東海大學美術系副教授林文海創作的亨德雕像,由玻璃纖維製成[19]。1999年5月1日,在南寮水堀旁的亨德紀念公園落成[18]。4日,亨德家屬在東海大學校長王亢沛、董事長吳清邁等人陪同下,到總統府晉見李登輝[5]。此後,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與地方人物會在國際勞動節到此公園追思[19]。
2005年,林松範發起將新興路更名為「亨德大道」,獲三百多人連署[9]。
2012年,眾人出資,將亨德紀念公園的塑像重新雕成石像[1]。
Remove ads
亨德在勞作指導室主任期間,帶領社會系學生作社區服務,成了東海大學工作營的濫殤[20]。1970年,司馬中原以東海大學工作營為背景所寫的小說《啼明鳥》出版,使工作營聲名遠播[21]。如對亨德有以下描寫:
他是個很虔誠的基督徒,但從沒在嘴裏表現過,從他待人接物,使人觸及的是他的心,他的熱腸,他從不勉強誰去接受基督的教義,他把它解釋成:那是一種恩寵,一種聖緣,人與上帝相交,就如同人與人相交而成莫逆時那種種機緣一樣……。
司馬中原
「
」
《啼明鳥》
1999年,司馬中原授權東海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重新推出《啼明鳥》[21]。
2001年12月15日,第三屆台中縣文學獎頒獎典禮,白棟梁和白李秋蜜夫妻的〈亨德教授與他的紀念公園〉獲報導文學類[22]。
2019年4月中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材中心出版繪本《亨德的那杯水》,由周佩蓉撰文、陳嘉鈴繪圖[2]。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