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習得裝置
人类心智的假想模块,用于解释儿童天生的语言习得倾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語言習得裝置(英語: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是人類心智的假想模塊,用於解釋兒童天生的語言習得傾向。 [1]
最初由諾姆·杭士基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LAD概念是一種本能的心智能力,使嬰兒能夠獲得和產生語言。它是語言先天論的一部分。該理論斷言人類出生即具有「與生俱來的能力」或本能以習得語言。支持LAD的主要論點是來自刺激貧乏,該論證認為,因為兒童永遠無法接觸到否定證據,也很少接受第一語言的直接教學[2],除非兒童對文法具有重要的先天知識,否則他們無法這麼快速地學習語言。 [2]
杭士基在解釋LAD時指出,由於單詞形式(字符串)和文法順序的關係,語言是無限的。單詞形式會組成文法正確的單詞序列,而這些單詞序列會匯集到每種獨立語言的有限詞典中。因此,LAD的任務,就是從無限文法中選出正確的文法以對應於呈現給個體(例如孩子)的語言。然而,杭士基的觀點導致了一些問題,比如:「孩子如何選擇一種特定語言的正確文法?」,對此有負面證據缺乏(由布萊恩·馬威尼提出)、天生普遍文法(由杭士基提出),以及無差錯學習等觀點 。 [3]
馬威尼專注於負面證據的貧困,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無差錯學習以及普遍文法存在。如果建成這樣的系統,該系統則會是「有預測性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固有的LAD將會收錄設定好的普遍文法。[4]
批評
批評者認為,上述的語言習得裝置,以及相關的普遍文法和刺激貧乏的主張,在神經科學和語言習得研究中並無足夠證據支持。[5]也有人認為,喬姆斯基所聲稱的語言學證據是個錯誤解。[6]
由於這樣的原因,主流的語言習得界在21世紀初捨棄了生成文法。[7]對語言習得裝置的探索仍在繼續,但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偽科學 。[8]
參見
參考文獻
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