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謝宗安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謝宗安(1907年—1997年),字鍾廠,別號磊翁、三石道人、三石老人,臺灣近代書法藝術家、教育家。以自創的「漢魏合體書」著稱,書風沉著樸實。為「橄欖齋書會」與「中華書道學會」創立者。[1]
生平經歷
1907年生於安徽省建德縣(今東至縣),父親是清代貢元。七歲時開始學字,並受鄉儒王炳章、馬汝騆等人指導。清代金石學盛行,加以曾獲得吳昌碩〈石鼓文四屏〉與〈龍門二十品〉的原拓臨習,開啟畢生從事石鼓文、魏碑的創作契機。[1]
早年並未成為全職藝術家,曾任安徽省公職,國共內戰後於1951年至臺灣,並任職於公務機構,閒暇之餘用心習字,與藝壇書家來往甚密。
1962年與馬籌華、曹秋圃、王愷和、陳其銓、李普同等人成立「八儔書會」,推廣書藝。[2]1974年退休後,潛心於書法創作與授課,成立「橄欖齋書會」,取橄欖「味雖苦澀,咀之芳馥」之意,隱喻書法需浸潤多時,才能回味無窮。謝宗安的教學,強調人品修養與書藝合一。[3]門下弟子眾多,分別組成墨象、墨緣、墨林、墨皇、墨薌、墨華、墨音、墨濤、養正、墨源、中華婦女書會共11個子會。1992年廣結各界書法同好成立「中華書道學會」,長期舉辦書法研習、出版刊物,並至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交流,期許提高書法風氣。謝宗安於1997年逝世。[4][5]
Remove ads
書法風格
謝宗安書風雄渾強健,用筆自中鋒逆入平出,筆力有勁而沉著質樸。[6]行草書融會〈石鼓文〉的結實線條、〈石門頌〉的開張結體,及〈石門銘〉的錯落變化,開創屬於自身風格的行草。因對〈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用力頗深,而自號「三石老人」、「三石道人」與「磊翁」。[7]多年來鑽研篆隸與南北朝碑銘。晚年融會漢隸結構與魏碑筆勢,自創「漢魏合體書」,或稱「分隸合體書」。1993年鐫刻於中國安徽天祝山摩崖的〈唐杜子美秋興八律〉十二連屏,為分隸合體書之代表作。[8]
作品典藏現況
國立臺灣美術館:1993〈無名氏山水畫五律〉、1997〈包世臣論書語〉、1997〈節臨西狹頌〉[9]
國立歷史博物館:1985〈春日還邦詩 橫幅〉、1985〈知足能忍聯〉、1986〈臨石鼓文〉、1987〈斯書桑土八字聯〉、1990〈於良史春山月夜話〉、1992〈吉祥如意春聯〉、1993〈姜白石詩條幅〉[10]
長流美術館:〈杜子美日暮之作〉[1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