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現量

佛教徒果位(等級)判定方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現量梵語pratyakṣa-pramāṇa),也譯為現證量證量[1],古印度哲學術語,被佛教因明學沿用。是的一種,意指經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悟、體悟所印證的知識。

概論

現量意指由五根直接取得,尚未經過意識思考分別的直接知識[2]陳那認為僅有現量與比量才能稱為「量」[3]

譯為證量、現證量,是由於梵語pratyakṣa(可見,顯現,眼前)的變形pratyakṣampratyakṣatas,義為親證、現前[4]。用「證量」一詞時,指依照佛法修行而證入成就時,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悟、體悟,印證佛法所說,知道自己所證果位。例如《雜阿含經》説,斯陀含三結已斷,貪嗔癡薄少,證悟者當下以現量自知證斯陀含果。旁人根據聖言量比對,能夠知道聖者所證果位[5]

類別

  • 感官現量,由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知覺的現量。
  • 意現量,由意根(第六根)的作用在中生起的直接認知的現量。
  • 瑜伽行現量,在瑜伽行冥想過程中心識認知的現量。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