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許世英內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許世英內閣成立於民國14年(1925年)12月26日,結束於民國15年(1926年)3月4日。本內閣的法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
簡介
1925年12月26日,段祺瑞任臨時執政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已趨於沒落,為緩衝計,乃修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條例》,恢復設立國務院,置國務總理。同日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許世英為國務總理。12月31日,臨時執政段祺瑞任命各部總長。[1]:220[2]但被任命的易培基等南方中國國民黨方面閣員提出以段祺瑞下野作爲入閣條件。[3]
1月1日,馮玉祥通電下野,國事由吳佩孚、孫傳芳、閻錫山、岳維峻等人主持,並聲明國民軍的名義早已取消。[2]1月6日晚,經許世英勸説,段祺瑞在吉兆胡同的家中答應會通電下野,並囑許世英草擬電文。1月7日,許世英內閣組成,要求段祺瑞自1月16日起辭職,將政權交內閣執行,因此引起段祺瑞手下的湯漪等人不滿。[2][3]1月7日晚,許世英將擬好的下野通電送段祺瑞簽發,值王揖唐、章士釗、龔心湛等人在座,皆勸段祺瑞拒絕簽字。1月8日中午,段祺瑞的幕僚湯漪到永康胡同許世英宅質問許世英,雙方發生衝突,許世英當即稱病住進東交民巷使館區內的德國醫院,並遞交辭呈。[3]1月9日,段祺瑞通電表示隨時可下野。1月10日,段祺瑞准馮玉祥辭職,派赴歐美考察實業。[2]經一些閣員勸說,許世英出院履職。[3]
1926年1月11日,奉系張作霖宣言同北京政府斷絕關係,以鎮威上將軍的名義主持東三省軍務並通電討伐山海關的魏益三。1月17日,張作霖電吳佩孚,表示山海關內事請吳佩孚主持。1926年1月19日,奉軍佔領山海關,魏益三敗退灤州,國民軍派唐之道師前往增援並推鹿鍾麟為前敵總司令,鄭金聲為副司令。1月21日,段祺瑞電勸張作霖撤退已入山海關的奉軍。1月24日,奉軍入關行動因為中東路事件及熱河國民軍的出動而暫停。[2]
1926年1月18日,段祺瑞以許世英兼署財政總長(原任陳錦濤不就)。[2][4]
因遭各方反對,且南方要人易培基、于右任、馬君武等均不就職,1926年2月13日(農曆除夕)許世英出走天津,並於2月15日至2月27日連續5次遞交辭呈,段祺瑞多次慰留無果。[3]2月15日國務總理許世英提出辭職時,臨時執政段祺瑞准假,令陸軍總長賈德耀代理國務總理,另以嚴璩代理財政總長。2月20日,賈德耀因馮玉祥國民軍系之敦促,就任代理總理之職,即由內閣通過討伐吳佩孚及張宗昌免職查辦令。2月22日,賈德耀因段祺瑞不同意下張宗昌免職令,即辭職。1926年3月4日,臨時執政段祺瑞批准了國務總理許世英的辭呈,以賈德耀爲國務總理,同日還任命了內閣各部部長,賈德耀內閣成立。[2][1]:220
Remove ads
內閣成員
內閣成員如下(附國務院秘書長):[5]:188[1]:27-30[1]:59-6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