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德語: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是德國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於1813年撰寫的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對經典邏輯中的充足理由律進行了詳盡的闡述。1847年,叔本華六十歲時修訂並再版了這一著作,全書共8章56節。《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在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中居中心地位。叔本華反覆向讀者強調閱讀此書的必要性,將此視為完整理解其思想體系的必要出發點。如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中,叔本華稱:「不先熟悉這個序論(《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不先有一段預習的功夫,要正確理解本書是根本不可能的。」[1]
Remove ads
背景
拿破崙大軍團征俄遇挫後,首批殘部於1813年1月敗退至柏林,當地醫院很快為傷病員所擠占,疫情爆發的風險陡增。柏林頓時颳起了愛國主義與軍國主義思潮,眾多哲學家與學者亦深受影響,希冀德國能通過暴力,擺脫法國的控制。叔本華難以容忍如此時局,最終於5月2日逃離柏林,到達毗鄰威瑪的小鎮魯多爾施塔特。當年6月至11月,旅居魯多爾施塔特一小旅館的叔本華寫就了《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叔本華憑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耶拿大學的缺席博士學位,不久後私人出版社開始出版這一論文。「論文出版後發表了三篇書評,裡面的褒獎帶有某種恩賜的意味。論文的銷售量不到一百本,餘下的被當作廢紙處理,幾年後化為紙漿。」[2]初版《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之所以遇冷,是因為時年26歲的叔本華在歸納結論時,常常遮遮掩掩,還未形成日後堅定自信的寫作風格。歌德在閱讀初版的《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後,邀請叔本華到府敘談哲學,實為將這位年輕的哲學家招募進《顏色論(Zur Farbenlehre)》的撰寫工作中。[3]
1847年,該論文經過叔本華大幅擴充和改寫重新出版,今日讀者閱讀的《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亦大多以此版本的面目出現,。「在第二版中,所有的線條脈絡清晰可見,一直延伸到叔本華的主要著作之中;不但哲學的傳統受到了挑戰,而且對當時所行的哲學精神的攻擊也俯拾即是。」[4]
Remove ads
叔本華的認識論哲學與康德關於知識的理論一脈相承,其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中直言:「我在很大限度內是從偉大的康德的成就出發的。」[5]在叔本華看來,他完成了康德思想認識論部分中偏頗與未竟的部分。叔本華哲學是直接從對康德哲學的繼承與批判中產生的[6]。
叔本華認為,康德的最大功績是劃清現象和自在之物間的區別[7]。叔本華關鍵地意識到,是直觀著的心靈讓人類經驗成為可能,是它從感官的原始材料中統合了直觀,又從直觀總抽象出概念。基於並藉由康德提出的感性的形式(空間、時間、因果性),叔本華對悟性進行了闡發:
認識因果性是它(悟性)唯一的作用,唯一的能力;而這是一個巨大的、廣泛包攝的能力;既可有多方面的應用,而它所表現的一切作用又有著不可否認的同一性。反過來說,一切因果性,即一切物質,從而整個現實都只是對於悟性,由於悟性而存在,也只在悟性中存在。悟性表現的第一個最簡單的,自來即有的作用便是對現實世界的直觀。這就始終是從效果中認原因,所以一切直觀都是理智的[8]。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