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詞與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词与物
Remove ads

詞與物》(法語: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是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1966年出版的著作,全名為《詞與物——人類科學的考古學》。出版時,傅柯傾向於將該書命名為「事物的秩序」,但編輯希望改名為「詞與物」,最後傅柯讓步了。而該書的英文版標題則為「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

憑藉《詞與物》的問世,傅柯成為知名的法國知識分子,但也因為「人之死」的結論而飽受批評。讓·保羅·薩特就曾基於此點批判此書為「小資產階級的最後壁壘」[1]。1978年的訪談中,傅柯聊到結構主義者與這段評價,趣道:「可憐的資產階級,若他們竟需要本人的理論作最後壁壘,他們已喪失權力了。」[2]

Thumb
宮娥維拉斯奎茲,1659

論點

《詞與物》一書最主要的論點在於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套異於前期的知識形構規則,即一個時代的知識圖式(法語:épistémè)。

知識圖式

《詞與物》分析維拉斯奎茲的《宮娥》為開頭。「人」是晚近誕生的概念,18世紀的現代以前並不存在,而關於「人」的知識,是歷史的產物。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套異於前期的知識形構規則,即知識圖式(法語:épistémè)。

傅柯論及三段歷史時期與知識圖式:

  1. 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關注詞與物的相似性(法語:ressemblance),依循契合性(法語:convenientia)、仿效性(法語:aemulatio)、類比性(法語:analogie)與交感性(法語:sympathie)等四種方式建立詞與物的相似性。[3]
  2. 古典時期: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的古典時期,詞代表物。[3]詞與物間的符號關係不再仰賴神秘的相似性[4],而是建立能解釋事物秩序的對應關係,數學生物分類學博物學財富分析普通語法學相繼誕生。[3]
  3. 現代時期:19世紀以來的近現代,生物學政治經濟學語史學取代了上世紀的學問[3],現代知識圖式以「人」做為核心。
Remove ads

人之死

傅柯認為現代的人文科學無法發現人的本質,而康德人無法成功[3]。既然「人」是現代知識圖式形塑的產物,也會如古典時期的知識圖式般地遭到顛覆,「人」也終將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