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諾曼第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諾曼第龍屬名Normanniasaurus,發音:/nɔːrˈmæniəˌsɔːrəs/,意為「諾曼尼亞的蜥蜴」)或譯諾曼尼亞龍,是基幹泰坦巨龍類蜥腳下目恐龍已滅絕的一個,化石發現於法國西北部濱海塞納省早白堊世阿爾比階鐵質圓礫岩英語Poudingue Ferrugineux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諾曼第龍由傑恩·勒勞夫(Jean Le Loeuff)、蘇拉維奇·蘇提霍恩(Suravech Suteethorn)和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於2013年首次命名、敘述,模式種是吉氏諾曼第龍(Normanniasaurus genceyi)。屬名取自化石發現地諾曼第拉丁語名稱Normannia古希臘語單詞sauros(蜥蜴);種名genceyi紀念培雷·吉西(Pierre Gencey),此人於1990年7月發現諾曼第龍化石。本屬所知於哈弗爾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um d' histoire naturelle du Havre)收藏的正模標本MHNH-2013.2.1.1及MHNH-2013.2.1.12標本。正模標本為部分骨骼,包括骶前椎骨碎片、部分骶骨、前中段尾椎、右肩胛骨髂骨坐骨碎片、股骨近端和腓骨近端。魯昂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d' Histoire Naturelle de Rouen)收藏的一節後段尾椎椎體亦被歸入該物種。此標本於19世紀末期發現,並由埃瑞克·比弗托在1984年敘述。[1]所有標本均採集於勒阿弗爾布萊維爾的Cap de la Hève北部,可追溯至早白堊世早期至中期的阿爾比階,儘管一些標本顯然來自年代更晚的地層。[2]

Remove ads

敘述

諾曼第龍化石包括椎骨和部分中軸骨,可區別於西歐的其它阿爾比階蜥腳類。[2]

鑑別特徵

勒勞夫等人研究諾曼第龍正模標本時發現的自衍征如下:[2]

  • 骶前椎具有下椎弓突-下椎弓凹(hyposphene-hypantrum)附件;
  • 骶前椎多孔的骨內部結構;
  • 前凹形尾椎較深,具有前後關節突孔(antepostzygapophysial foramen)、較深的前棘前窩(prespinal fossae)、後棘前窩(postspinal fossae)及縱向延長的神經棘;
  • 雙凹形尾椎中部兩側有一顱形神經弓(neural arch)附件;
  • 中段尾椎棘前關節突板(spinoprezygapophysial lamina)的背側投影(dorsal projection);
  • 髂骨刃向顱側擴張。

分類學

諾曼第龍屬於基幹泰坦巨龍類,與生存年代稍晚的泰坦巨龍類(如沉重龍安第斯龍)共有幾種原始特徵。[2]

古生物地理學

在南美洲、歐洲和非洲,基幹泰坦巨龍類早白堊世晚期的輻射演化是不尋常的。[2]

在歐洲,生存於阿爾比階蜥腳類仍然鮮為人知。一些發現(英國劍橋郡、法國北部和南部)表明,歐洲泰坦巨龍類曾與其它蜥腳類在阿爾比階共存。[2]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