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調查報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調查報導(英語: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是一種深入調查某一事件的新聞報導方式。其經常涉及到犯罪腐敗和其它一些形式的醜聞

歷史

19世紀,政治運動新聞和對於罪犯的報道就已經在西方出現,尤其是美國最為顯著,但直到1960年代,調查性新聞報道才在英美的主流報紙和電視中成為一種特別的類型[1]。由於新一代的記者採用了通俗報刊的曝光手法,並且更願意將個人痛苦或欺詐與更廣泛的社會背景聯繫起來,以揭露制度性的腐敗。此外,科技進步也帶來了證據搜集的便捷。

然而學界和業界都普遍認為,從1970年代以來,歐美調查性新聞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都呈下降趨勢。地方報社為削減成本而影響到了記者新聞素材的搜集。而電視盲目追求收視率而大量採用煽情節目和圖片,犧牲了調查性節目。但以蒂伯(De Burgh)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認為人們對調查新聞前景過於悲觀。他指出,「新聞報道的新途徑正在逐漸發展(如網際網路),信息變得更容易獲得,也更容易被檢驗。」

除了作為報道消息的傳輸媒介,網際網路與衍生暗網也成為了一些新時期調查報道發布的平台。相比較傳統媒體,網絡發布也使得言論審查較難部署;以諸如維基解密OpenLeaks等網際網路媒體為代表,揭露了如稜鏡計畫巴拿馬文件等事件。

Remove ads

媒體實例

報刊

由於報刊的優勢,報刊被認為是傳統媒體中調查報道的最好載體。以調查新聞出名的刊物有:

廣播電視

一些廣播電視欄目也以調查新聞出名。

網絡等新興媒體

網絡技術帶來了調查新聞的「草根」發展,例如中國大陸,網民對熱點議題曾發動「人肉搜索」等調查方式,推進調查新聞的平民化發展。

中國大陸知名調查記者

簡光洲柴靜劉建永楊海鵬羅昌平趙世龍王克勤[2][3][4][5][6][7][8]

參見

參考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