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談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談遷(1594年11月23日—1658年1月14日),史學家,原名以訓觀若;明亡後改名,字孺木明朝諸生浙江杭州府海寧棗林(浙江海寧西南)人。《國榷》作者。

快速預覽 談遷, 字 ...

生平

萬曆二十一年(1594年)甲午十月十二日生,[1]祖籍汴梁(今開封),靖康時隨宋室南渡,定居鹽官西南棗林村,遷至馬橋麻涇港西。

自幼好學,入學為弟子員,[2]不喜八股文,「家徒壁立,最嗜書,好撰述。」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開始撰寫《國榷》,至天啟六年1627年完成初稿,以後仍陸續修訂。清順治二年(1645年),又續訂明崇禎弘光兩朝史事。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遭大盜奪取,時已53歲,又發憤重寫,新寫《國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萬字,內容比原書更精彩。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薦為中書舍人,以「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力辭未就。

入清不仕,自稱江左遺民,以傭書、幕僚為生,順治十年(1653年),江南義烏朱之錫進北京做弘文院編修,聘談遷做書記,遂從嘉興運河坐船北上入京。兩年期間幾乎遍訪明朝的降臣、皇親、宦官和公侯門客,藉此修訂《國榷》。[3]順治十三年(1656年)應沈貞亨之聘,與錢朝瑋前往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擔任幕僚,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欲前往祭拜張慎言墓未果,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58年1月14日)以疾卒於幕所。[4]朱之錫北遊錄序》讚揚談遷:「或途聽壁窺,軼事緒聞,殘楮圮碣,就耳目所及無遺者,其勤至矣。」其著作尚有《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棗林集》、《史論》、《海昌外志》等。

Remove ads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