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謝家榮 (地質學家)

中国地质学家(1898-196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谢家荣 (地质学家)
Remove ads

謝家榮(1897年8月19日—1966年8月14日),字季驊(季華),江蘇省上海縣人(今上海市)。地質礦床學家、地質教育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7年被劃爲右派分子文革之初自盡。

快速預覽 謝家榮, 性別 ...
Remove ads

生平介紹

1913年—1916年,在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學習地質學,在30名學員中歲數最小,以優異成績畢業,為中國地質科學界十八羅漢之一,被分配進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調查員[1]

1917年—1920年,被選派赴美留學深造。先在史丹佛大學,第三年轉入威斯康星大學讀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2]。1921年—1923年,發起成立中國地質學會,任首屆理事會書記。在《甘肅玉門石油報告》中論述地質構造對油氣生成及運移,儲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層的重要意義。同期,發表《有關中國地質調查所收到的第一塊隕石的成分和構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國隕石之研究》兩篇論文,是中國隕石學最早期的探索。出版中國第一本煤地質學專著《煤》。

1924年—1937年,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地質系,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清華大學地質系主任和北京師範大學地質系主任。桃李滿天下。期間曾赴德國法國做訪問學者,出版普通地質學教材《地質學(上編)》,並參與華南區域地質和礦產調查。發表《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初之造山運動火成岩活躍及與礦產形成的關係》等一系列論文和中國第一本石油地質專著《石油》、《煤之成因與分類》,以及《中國之石油》,編制了《中國各種儲油區域油苗、油頁岩及地瀝青分布圖》,同時發表《中國之石油儲量》,最早提出陸相生油理論[3][4],為在陝北發現中國的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奠定了理論基礎。

1938年—1950年,主持礦產測勘處。發現或指導發現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鋁土礦、安徽鳳臺磷礦、南京棲霞山鉛鋅銀礦、甘肅白銀廠銅礦等一批重要礦產。其中在南京棲霞山,一鑽成功,如有神助。同時期發表的《鈾礦淺說》,是中國鈾礦地質學研究的起點。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發表《江南探油論》,第一次指出黑龍江省可能有油。

1951年—1956年,擔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計劃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總工程師、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委兼總工程師。著重於礦產分布規律的綜合研究,發表《中國礦產的分布規律及其預測》。如對甘肅白銀廠銅礦的地質評價意見,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銅礦基地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其與黃汲清共同編寫的《普查須知》為當時全國所有地質隊人手一冊。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使用最廣的一本普查工作指導書。同期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並開始兼任燃料工業部石油地質顧問,發表《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石油地質的現狀、趨勢及今後中國勘探石油的方向》等一系列論文,指導中國的石油普查,為大慶等油田的發現提供了理論依據。

1957年—1966年,謝家榮與其長子謝學錦一同被打成右派,工作重點轉移到成礦理論研究和總結中國礦產地質問題,開始撰寫《中國礦床學》。1966年,文革開始後,因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批鬥衝擊,於1966年8月14日在北京服安眠藥自殺,69歲[5]。其後約一月,其妻吳鏡儂亦服安眠藥自殺[6]

Remove ads

學術貢獻與評價

是當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幾位地質學大師和地質學啟蒙者之一,是百年中國第一號礦床學巨匠,是發現礦床最多的全方位地質學家。

是注意到在華北和東北平原下可能存在石油的第一個中國科學家,他的石油地質理論和科學預測,直接導致了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和中國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

家庭

  • 夫人:吳鏡儂,原名吳醒民,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1966年於文革期間和謝家榮一起辭世。
  • 長子:謝學錦,應用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7]
  • 次子:吳東(謝學銓),冶金工程師,1976年於唐山地震中殉難。
  • 三子:謝學鍅,空軍指揮學院教授,已退休。
  • 四子:謝學錚,石油地質學家,高級工程師,已退休。
  • 女兒:謝恆(謝學瑛),外交領事,已退休。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