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谷文昌

中国政治人物,因于东山治理风沙知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谷文昌
Remove ads

谷文昌(1915年10月15日—1981年1月30日),原名谷程栓[3](一作谷程拴[4]),男,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谷文昌出生於農村,28歲時參加抗日活動,是中國共產黨在林州地區早期組織的領導人,1949年南下福建省,先後在東山縣縣長縣委書記等職,1964年升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文化大革命初期,谷文昌被下放寧化縣勞動,1972年回漳州工作,官至龍溪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1981年在任內因癌症去世,葬於東山縣赤山林場。

快速預覽 谷文昌, 福建省龍溪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1] ...

由於谷文昌在東山縣任職期間極大地改善了東山縣的環境,東山民間在他死後年年祭祀他,「先祭谷公,再拜祖宗」成為東山縣獨有的習俗,東山縣的部分學校、道路也以谷文昌的名字命名。中國大陸官方予谷文昌以高度評價,他不僅獲得了「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部分藝術團體還為他製作了多篇記述其政績的藝術作品。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經歷

谷文昌出生在河南林縣南灣村的農民家庭,並在南灣村長大,早年曾因飢貧而逃荒,青年時當過打石的長工[3]。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劉伯承等率八路軍進入太行山,谷文昌開始參與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抗日活動[5]:203。1943年,谷文昌參加了南灣村的抗日救國會,後被推選為村農會主席。[4]

1944年3月,谷文昌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林北縣委[註 1]第七區工作,同年9月,他參與了反抗日軍掃蕩林北縣的戰役,10月升任林北縣第七區區公所幹事、郭家莊農會主席,推動當地的減租減息、反陋習的運動。1945年3月,谷文昌升任林北縣第七區區長,受中共黨組織指示在當地推廣飼養家蠶和山蠶[4],此後谷文昌又曾擔任林北縣第十區、第十二區區長,以及中共任村(在今任村鎮)支部書記等職。[3]

南下福建

1949年,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推進,中國共產黨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以準備南下接管新解放區,谷文昌被任命為第五大隊第三中隊第五小隊的隊長[5]:203-204。長江支隊南下福建後,谷文昌於1950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東山縣,同年5月被委任為東山縣第一區(城關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後升任東山縣組織部部長,1952年12月升任東山縣人民政府縣長。[3][7]

東山縣被接管之初,由於處於國共內戰前線,谷文昌要求當地民兵加強訓練。在內戰期間,東山縣還曾遭國軍大量抓壯丁,而這些人的家屬在中國共產黨接管此地後一度被稱作「敵偽家屬」而遭到歧視,谷文昌了解情況後下令將這些人改定性為「兵災家屬」,救濟這些家庭中經濟有困難的人,並抵制政治上對這些人的歧視。這些工作也被認為是後來共產黨方面贏下第二次東山島戰役的因素之一。[3][5]:208

1953年,中華民國國軍登陸東山島並發動進攻,時任東山縣縣長的谷文昌發動東山縣幹部和群眾參與支前工作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反擊,並在後方建立臨時救護站救助戰役中的傷員。國軍一度認為東山島上的「兵災家屬」的親人在國軍服役,此次進攻能得到東山人的配合,但東山人的反應並未達到國軍的預期。[5]:208

治理風沙

Thumb
1960年代初,在東山縣坑北村播種的谷文昌

1954年,谷文昌升任中共東山縣委書記。在擔任東山縣縣長時,他就將治理東山島的風沙問題列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東山島東南部本為荒沙灘,季風吹起的風沙極易侵害農田、影響民生。升任縣委書記後,谷文昌帶領縣領導幹部對防治風沙工作進行了8次探索,包括修築堤壩、植草植樹等,但收效甚微[7]。1957年春,谷文昌得知東山島的白埕村(在今陳城鎮)地下有泥炭土(說明此地曾經有過樹林),且自然長有6株木麻黃;加之廣東電白縣傳出了種植木麻黃而治沙成功的消息[8],他遂認定東山島適合通過栽種木麻黃的方式治沙。[3]

1958年,中共龍溪地委(今中共漳州市委)派郭景周赴東山任縣委第一書記,谷文昌事實上被降為縣委的二把手[8][註 2]。其時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動大躍進運動,谷文昌領導的中共東山縣委發出號召,呼籲群眾一起參與木麻黃的栽種工作,一度種下了20萬株木麻黃樹苗,但在倒春寒的影響下,栽種的大部分樹苗都未能成活;1960年,中國政府自越南引進木麻黃種子,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分配了一部分給東山縣,谷文昌領導下的東山縣委再次發動群眾在較為科學的指導下進行造林運動,至1964年,東山島周圍的山丘和沙地基本已建立了防護帶,治沙工作得以完成。[3][5]:209-212

在種樹之餘,谷文昌同時發動東山縣的群眾修建水庫、開挖水井,緩解東山的旱澇災情。在大躍進時期,谷文昌有限地試點「大煉鋼鐵」等運動且不進行推廣,從而並未在東山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三年困難時期,谷文昌主政下的東山縣最終沒有人被餓死[3][5]:214。1960年,谷文昌主持了東山島修築堤壩的工作,翌年八尺門海堤竣工,東山島與大陸上的雲霄縣相連,自島嶼轉變為半島[8][註 3]

Remove ads

升任省城與被貶寧化

1963年,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葉飛考察東山縣,對東山縣的變化大感意外,當場安排谷文昌赴即將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介紹自己的經驗,並建議省委重用谷文昌[8]。1964年,谷文昌調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谷文昌被打成走資派[5]:214,東山縣群眾聞訊,一度將谷文昌以「揪斗」的名義將谷文昌帶回東山加以保護[10]。1969年冬,谷文昌全家被下放三明地區寧化縣,成為禾口公社紅旗大隊(今石壁鎮紅旗村)的人民公社社員[11]。1970年7月,谷文昌被委任為修建寧化縣隆陂水庫的負責人。在寧化期間,谷文昌帶領當地農民改良土壤,為當地水稻產量躍升至畝產一千斤以上做出了貢獻,他也因此被當地人稱作「谷滿倉」。[3][8][12]

晚年

1972年,谷文昌被調回龍溪地區,任龍溪地區林業局局長,後轉任農辦主任[13]。1976年,谷文昌升任龍溪地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8年後改稱龍溪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1],主管僑務工作,不久後確診癌症。接受治療時,谷文昌拒絕注射血球蛋白以增強身體抵抗力、緩解病情,在病中,谷文昌還希望回東山縣看看,但最終未能成行。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漳州病逝,享年65歲。[3][5]:214-216

身後、紀念與評價

谷文昌病逝後,他的遺孀按照他的願望將家中的專用電話線、配槍、自行車等交還公家[5]:214。1986年,應谷文昌臨終的遺願,其遺體被中共東山縣委安葬於東山縣,墓地選在谷文昌主持建設的赤山林場。1991年,東山人在谷文昌的墓地為他樹立塑像,由於谷文昌在東山治沙的政績極大地改善了東山的環境,東山人在春節清明等節日有「先祭谷公,後拜祖宗」的特殊習俗[3][8]。2009年,谷文昌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評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12]。2015年,人民日報評價谷文昌為「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書記,「四有書記」也成為谷文昌的稱呼之一[14]

谷文昌去世後,其長期主政的福建省東山縣境內的許多建築都冠以谷文昌的名字,他的安葬處——赤山林場建有谷文昌紀念館[10],東山縣城的部分教育機構也以谷文昌命名,如文昌學村、文昌中學、文昌小學[15],以及2016年中共漳州市委在東山縣開建、2019年建成辦學的幹部學校「谷文昌幹部學院[16]。在谷文昌的家鄉河南省林州市,建有谷文昌故居和谷文昌生平事跡展覽館等建築以紀念谷文昌[4]

為紀念谷文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部分藝術團體製作了數個敘述谷文昌生平事跡的影視作品:2019年,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原創現實主義話劇《谷文昌》[17];2020年3月,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電視劇《谷文昌》[18];2022年,由寧瀛執導的記載谷文昌事跡的電影《因為有了你》(原名《谷文昌》)在福州大戲院首映[19]

Remove ads

家庭

妻子史英萍,1918年2月出生於河南濟源,與谷文昌同為中共南下幹部,2015年去世[11][20]

五個子女:長女谷哲慧官至副主任科員,長子谷豫閩在廈門檢驗檢疫科調研員崗位上退休,次女谷哲芬亦在副主任科員崗位上退休,三女谷哲英為漳州工商局職工,幼子谷豫東。[21]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