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豐原城隍爺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豐原城隍爺廟建於清朝咸豐年間(1851年至1856年)[1][2],早稱墩腳城隍爺廟及豐原墩腳城隍爺廟。守護葫蘆墩(豐原)將近三甲子,跨越了清代、日治時期和民國年代。廟址位於台中市豐原區富春里第一市場附近,主神為城隍,並安奉陰陽司、六司(糾察司、樂善司、延壽司、速報司、增祿司、罰惡司)、觀音媽、文昌帝君和武財神等。豐原城隍爺廟為台中地區首座城隍廟[3]。
Remove ads
沿革
豐原城隍爺廟的開基老祖是為泥塑城隍老爺神像,於清朝咸豐年間由中國福建渡海來台,目前仍恭奉於主殿之中。
1856年建廟於葫蘆墩之墩腳的土墩後方,始稱墩腳城隍老爺廟。
1920年隨葫蘆墩地名變更成豐原,遂將廟名變更為豐原墩腳城隍廟。
1967年根據多數信眾為豐原地區的基礎下,再改名為豐原城隍爺廟,並沿用到現在[4]。
慶典與祭祀
自建廟後不久即有豐原迎城隍的遶境活動,至今已超過百餘年,根據張麗俊所撰日記中的記載。最早是訂於每年農曆6月15日城隍老爺聖誕當天遶境豐原老街市區。至1928年起,新竹都城隍廟開始作客參與遶境活動。1967年起,擴大辦理改成農曆6月14日舉辦遶境,活動並延續至6月15日。每年城隍遶境相關活動,前後約一個月左右時間籌備和進行,聖誕前兩周會預先舉行豐原區外緣街區遶境,供非市區中心信徒祭祀賜福。各地城隍等宮廟來豐原作客,參與農曆6月14日到15日的豐原迎城隍祭遶境活動[1]。
在遶境活動中,豐原腳城隍爺會搭日式神轎,並由18名穿著日式浴衣轎夫[5]進行巡莊活動。富有東洋味的陣頭,這是日治時期對台灣在地宗教的箝制[6],經變通後所遺留的文化遺產。同時也連結台、閩、日等地在宗教祭祀禮儀文化上的融合,是台灣罕見的慶典遶境儀式及場景[7]。根據《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內容有提及在1932年豐原城隍出巡遶境[8]。遶境是以葫蘆墩四座舊城門為主,範圍有豐原區的中正路與源豐路路口、三民路與源豐路的五叉路口、漢忠醫院前及豐原第一公有市場城隍廟牌樓。繞境隊伍會有來自於全台各地城隍廟參與遊街,包含有基隆護國城隍廟、松山霞海城隍廟、新竹都城隍廟、草屯惠德宮、屏東潮州城隍廟、臺東都城隍廟等陣頭隨隊參與[4]。透過繞境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繁榮、合境平安[9],以穩定民心。
每年農曆七月下旬廟方會舉辦一連三天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進行超拔先靈(祭祖)以及超渡冤親債主、地基主和嬰靈等祭拜儀式,法會第三天下午設立祭壇呈上貢桌普渡亡魂(好兄弟)[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