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多芬交響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九首交響曲,如今被廣泛地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以及音樂史上的里程碑。

簡說

更多資訊 作品編號, 標題、調性 ...

貝多芬的交響曲大大擴展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力。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餘的八部都是四樂章,基本遵照海頓、莫札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但在《第九交響曲》中慢板與諧謔曲交換了位置)。

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和第九交響曲里特別鮮明,而這,是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沒有做到的。這樣的結果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現實表現力和情感刻畫。聽眾不再是單一地去享受美麗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他賦予了交響曲「神」,使之形神兼備。第六交響曲用標題對內容進行描述和在第九交響曲裡面加入了人聲,都是一大創舉,後世紛紛效仿。

有人認為,貝多芬的交響曲有「奇數」和「偶數」之分,奇數的交響曲是革命性的,節奏強烈;而偶數的則是柔美和典雅的[1]

Remove ads

分析

貝多芬的創新

貝多芬在交響曲這一曲類上有幾個創新之舉:

  • 節奏:節奏有時不按小節節拍,出現切分音,弱起,強弱對比強烈,這些都是貝多芬在節奏上的創新,不再嚴格遵守嚴整的節奏,而是隨音樂的要求而相對自由。
  • 歌唱性的管弦樂:貝多芬有著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於創作如歌般的旋律。他豐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樂隊的表現力。
  • 和聲技巧的革新:貝多芬的交響曲中使用了不協和和弦,和非常規的和弦進行,強烈的戲劇性對比也是古典主義的規範中不可想像的。
  • 配器的變化:新的樂器的使用以及交響樂隊的規模變大。

此外,曲式方面有以下變化:

  1. 第6交響曲有5個樂章,不同於以往的4樂章結構。
  2. 諧謔曲的使用替代了原來的小步舞曲。
  3. 慢樂章的位置變化(No.9)、消失(No.7、8)。第9交響曲2、3樂章位置倒置,慢樂章變成了第3樂章;第7、8交響曲沒有原來嚴格意義的慢樂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樂章,旋律線延長而類似於慢樂章。
  4. 突破了奏鳴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對比鮮明;發展部規模變大,可以占到整個樂章的1/3以上,在發展部當中出現了呈示部中沒有的因素;引子介入樂章,出現在發展部和再現部當中,甚至參與發展部的發展;尾聲很長。

商業錄音

自錄音技術成熟以來,歷經LP、雷射唱片和數位串流等不同的技術演變,歷來許多指揮家與樂團皆以此套曲目作為己身的試金石,顯示貝多芬的交響曲不僅是音樂史上的重要一頁,亦是測試樂團的合奏能力、指揮者的音樂理解的最佳入手選擇。除了以單一指揮家挑戰錄製全套貝多芬做為賣點(例如卡拉揚與他聲名卓著的四全套),各廠家亦會嘗試其他的角度(例如「柏林愛樂樂團歷任指揮的貝多芬詮釋」),推出別出心裁的貝多芬交響曲合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錄音作品:

  • Schuricht. Kleiber, Erich. Furtwängler. Van Kempen. Fried. THE 9 SYMPHONIES. SGR-6001~5 (CD). Shinseido Great Recording Series (Philips).
  • Szell, George. The 9 Symphonies, Overtures. B000002800 (CD). Essential Classics (Sony Classical).
Remove ads

改編作品

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費倫茨曾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交響曲進行全本編寫(目錄第464號),李斯特在1838年開始這個系列的創作,但當時只完成了第五、第六和第七交響曲,其中第五、六部由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音樂出版社出版,第七部由托拜厄斯·哈斯林格出版。1843年,他編排了第三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並在1850年由Pietro Mechetti出版。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音樂出版社最初要求李斯特編寫的兩部交響曲,李斯特所得到的報酬是每頁八法郎。在1840年的歐洲旅行中,他曾在自己的音樂會上演奏過這些曲目。

完成三部交響曲的編寫後,李斯特將這項工作放置了23年,直到1863年,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建議李斯特完成全部交響曲以便後續出版。為此,李斯特重新審查並利用了之前的編寫,簡化了許多小節,因為「一個人對貝多芬越是熟悉,他就越會堅持某種特質,並會發現即使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也並非沒有它的價值」。李斯特在樂譜中標明鋼琴所要模仿的樂器,他還做了相應的踏板記號,以及為業餘演奏者和視奏者作的指法記號。他完成了對所有交響曲的所有樂章的編寫,而沒遇到任何表現上的問題。然而,編寫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時,李斯特「認定了為鋼琴編寫第四樂章……並使其能達到任何方式的滿意度的不可能性」。儘管如此,在收到布-黑一封誠摯熱切的來信後,李斯特做了另一次嘗試編寫了第四樂章。完整的九部鋼琴曲最終於1865年出版,獻於漢斯·馮·彪羅

時至今日,這仍是對貝多芬交響曲的最準確和最受偏愛的編寫。實際上貝多芬本人也曾嘗試過為自己的第七交響曲編寫鋼琴獨奏版本,但只需做最基本的比較就可以看出李斯特的編寫更忠實於原作。[原創研究?]

Remove ads

軼事

「九」的魔咒

第十交響曲

貝多芬在創作《第九交響曲》後,就開始在1824年構思創作《第十交響曲》他在筆記中以及給別人的書信對話中提到過這部作品,他說,第一樂章以「古代調式的宗教歌曲」開始,以「酒神的盛宴」結束。[來源請求]

1844年,貝多芬的助手的安東·辛德勒發表了一篇關於該交響曲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當時廣泛的關注和猜測。從那時起,有關這部交響曲的新發現的線索和推測就層出不窮,但其實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來源請求]

甚至有匿名者說自己聽過《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並無證據支持這一說法。

現在存有很多關於其中第一樂章的草稿和筆記。而第三樂章則是「急板」諧謔曲,其草稿在1825年被發現[2]巴里·庫珀博士根據各種搜集得到的稿件,重構了第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該作品並沒有得到音樂界的普遍認可[3]

2019年初,為了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奧地利卡拉揚研究所的馬蒂亞斯·羅德爾(Matthias Röder)計劃組建一個跨學科團隊,利用人工智慧來續寫《第十交響曲》,由羅格斯大學藝術與AI實驗室主任阿赫麥德·艾爾賈馬爾(Ahmed Elgammal)教授領導團隊,通過輸入貝多芬創作的樂曲、留下的筆記及同時期其他音樂家的樂曲來尋訓練人工智慧模型,也有部分現在的知名音樂創作人參與項目。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和整理,2020年9月初,來自瑞士西部的Nexus交響樂團為洛桑與日內瓦的聽眾們演奏了由人工智慧生成的貝多芬《第十交響曲》。[4][5][6]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