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蒂爾·奧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贝蒂尔·奥林
Remove ads

貝蒂爾·戈特哈德·奧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年4月23日—1979年8月3日),瑞典經濟學家政治家。學士(B.A.)就讀於隆德大學,碩士就讀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哈佛大學分別取得理學碩士(Msc.)及文學碩士(M.A.)學位,最後於斯德哥爾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29年到1965年期間,他擔任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教授,1944年到1967年期間他擔任瑞典社會自由人民黨的領袖,當時該黨是執政的社會民主黨最大的反對黨。

快速預覽 貝蒂爾·奧林, 瑞典商業和工業部部長(英語: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Sweden)) ...
Thumb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1933

由於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奧林與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一起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Remove ads

赫克歇爾-奧林定理

由國際貿易的赫克歇爾-奧林模型導出的赫克歇爾-奧林定理認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與其資本和勞動力的相對數量成正比。在資本充裕的國家,工資率往往很高;因此,紡織品、簡單的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內生產成本更高。相比之下,汽車、化學品等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國內生產成本較低。資本充裕的國家將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並將其收益用於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擁有大量勞動力的國家則會採取相反的做法。

該模型成立的條件如下:

  • 生產的主要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在各國的賦存比例有差異。
  • 兩種用於比較的商品中,其中一種必須比另一種消耗更多資本或勞動力。
  • 資本和勞動力沒有在國家之間流動。
  • 國家間的運輸沒有成本。
  • 兩國的國民對商品的需求相同。

該理論與資本或勞動力的總量無關,而關乎勞動力的人均資本擁有量。這意味著小國可以透過專注於利用比別國更易得的要素來生產產品,從而與大國進行貿易。模型的關鍵假設是,資本和勞動力在兩國的可用比例不同。這一模式將促進專業化,進而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福利。兩國之間的差距越大,專業化帶來的收益就越大。

瓦西里·列昂季耶夫研究了該理論,認為它似乎並不成立。他發現,美國擁有大量資本,它本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然而他卻發現,美國出口的產品消耗的勞動力比進口的產品需要勞動力還多。這一發現稱為列昂季耶夫悖論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