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塞爾隕石坑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貝塞爾隕石坑(Bessel)是月球正面位於澄海中部的一座小撞擊坑,約形成於32-11億年前的愛拉托遜紀[1],1834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海因里希·馮·馬德勒曾對它進行過描述。該隕石坑的名稱取自十九世紀德國數學家暨天文學家,堅信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和生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1784年-1846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
描述

該隕坑東面是更小的德塞利尼隕石坑、南面毗鄰門納勞斯隕石坑和塔凱隕石坑、蘇爾皮基烏斯·蓋路斯隕石坑和博比利爾隕石坑則位於的西南偏西及西南面。貝塞爾隕石坑東面也分布有一系列的皺嶺,它們被非正式地統稱為「蛇形嶺」[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21.73°N 17.92°E,直徑15.56公里[4],深約2.50公里[1]。

儘管貝塞爾隕石坑尺寸較小,但卻是澄海中最大的一座隕石坑。其外觀呈圓碗狀,坑沿反照率明顯較坑底和周邊月海表面都高。坑壁未受到明顯的磨損,但內側壁缺乏大型隕坑所有的階地狀結構,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580米[1],除環坡底分布有一些塌落岩壁形成的岩屑堆外,坑內沒有其它醒目的地貌結構。
該隕坑坑壁保存相當完整,除一些跌落在坑底的碎岩外,通過月球勘測軌道器相機拍攝的照片,可得到非常有趣的發現。相機鏡頭拍攝的北側內壁裸露的岩層,清楚地顯示多重玄武岩熔岩堆積層。在月表地貌形成過程中,澄海曾多次被玄武岩熔體大範圍淹沒,但每一覆蓋層的厚度相對較薄。貝塞爾隕石坑和其它一些隕坑中裸露出的岩層,可幫助測定單次熔岩流層的厚度。
在貝塞爾隕石坑西側,一道寬闊的貝塞爾光束從西南往東北穿過了整個澄海表面,根據最流行的說法,該射束可能屬於第谷環形山的射紋系統。光譜分析證實,射紋束的材質與月球高地岩石相吻合。它一路越過月海東北邊沿,消失在距第谷環形山4000公里處(相當於月球子午線長度的四分之三)。然而,第谷環形山的大部分射紋束延伸距離都不超過1500公里左右,而第谷環形山與貝塞爾隕石坑二者間的中心距離約有2000公里。貝塞爾光束"連接"了貝塞爾隕石坑和位於澄海南部邊沿的門納勞斯隕石坑,根據另一種說法,貝塞爾光束可能是門納勞斯隕石坑撞擊形成時才出現的。
貝塞爾隕石坑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5]。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貝塞爾隕石坑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下列隕石坑已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更名:
參見
- 主帶小行星1552 貝塞爾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