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貧民窟

窮人聚居的地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貧民窟
Remove ads

貧民窟又稱為貧民區(英語:slum),一般指窮人居住之所,聯合國人居署將其定義為「以低標準和貧窮為基本特徵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區」。

Thumb
1989年的香港九龍寨城
Thumb
肯亞的貧民窟
Thumb
雅加達的貧民窟
Thumb
美國西雅圖的一個貧民窟(英語:tent city)。
Thumb
雅加達鐵道旁邊的貧民窟
Thumb
巴西福塔雷薩的貧民窟

這一詞語傳統上指曾一度有名望,但隨著原住民搬遷到城市中更新更好地區而衰落的屋區;現在此詞也包括發展中地區城市中有大量臨時居所的部份[1]

貧民窟效應為同群效應(peer effect)的一種社會現象表達,也是複雜系統冪次法則(Power Law)的一種,一般發生在老舊或相對鄰近低價社區,由住民因經濟力自然搬遷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經濟力強者持續遷出、經濟弱勢持續遷入,並依各自經濟能力塑造居住品質,導致演替加劇。

貧民窟可以說是都市化中之一現象,無論已開發國家或落後國家都面臨這種困擾。貧民窟常有犯罪毒品違章建築垃圾飲水等問題。

據《BBC》報導,聯合國數據統計全球約有10億人居住在貧民窟,這就佔了全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而全球5大貧民窟包括:巴基斯坦喀拉蚩奧蘭吉鎮英語Orangi Town墨西哥城內薩瓦爾科約特爾城印度孟買達拉維肯亞奈洛比基貝拉貧民窟,以及南非開普敦凱厄利徹英語Khayelitsha;預計2030年全球將約有20億人口淪於貧民窟。

Remove ads

概要

貧民窟的特點是高失業率和貧困,這往往導致高犯罪率、吸毒率、酗酒率和自殺率。犯罪和邪惡盛行、無法無天的地區通常被稱為「暗黑世界」。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由於衛生條件惡劣,傳染病很常見。「隔都」也用於指貧困少數群體居住的地區。戰前德國和其他地區的猶太社區,以及戰後洛杉磯的瓦茨區和紐約的哈萊姆區,有時也被稱為隔都。[a]

開發中國家的許多貧民窟是由來自農村地區的移民(被稱為「非法居住者」)造成的。這些移民湧入首都和其他大城市,導致勞動力供過於求,無處可去,只能在環境惡劣的城鎮郊區等欠發達地區定居。許多貧民窟形成於非法占用的土地上,這些土地原本用於修建鐵路、河流、公路和垃圾處理廠。由於這些土地被非法占用,公共機構往往不提供任何基礎設施。由於房屋建造缺乏規劃和秩序,道路狹窄,消防車救護車等緊急車輛無法進入,建築物也過於擁擠。這些因素惡化了居住環境,導致火災蔓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突發疾病或受傷的人也難以搶救。如果由於道路狹窄,垃圾車無法進入道路,而整個區域無法進行垃圾收集工作,則會進一步惡化衛生狀況。一些貧民窟建在垃圾處理場附近或內部,靠回收垃圾為生。

Remove ads

倫敦和紐約

據說倫敦是「貧民窟」一詞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後,倫敦市人口過度擁擠,許多低收入人群遷往倫敦東區。查爾斯·布斯的著作《倫敦人的生活和工作》幫助將貧困從個人問題轉變為社會問題。20世紀,倫敦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公共住房,改善貧民窟狀況的努力仍在繼續。漢沃思居住著大量牙買加人,有時被稱為「貧民窟」。[b]

紐約,貧民窟是由於19世紀初大量移民湧入而形成的。著名的例子包括洛杉磯的瓦茨區和紐約的哈萊姆區。曼哈頓的五點區也是一個例子。後來,貧民窟遷移到靠近市中心的區域,即所謂的內城區。

措施與評估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通過拆除或重建貧民窟來解決這個問題,但並非總是奏效。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大陸難民湧入香港,不衛生的貧民窟隨處可見,犯罪和騷亂頻發。當時的英國政府建造了大量公寓大廈來安置居民,並在郊區興建新的住宅區並重新安置居民,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其他開發中國家,貧民窟存在的根本原因往往得不到解決,例如沒有採取措施解決失業問題,導致住宅區本身也變成了貧民窟,就像普魯特-伊戈公寓那樣。此外,也有一些案例表明,採取措施的人本身也存在問題,例如賄賂貪污

當把一個地區稱為貧民窟時,擁有不同身份的外來人可能會因為文化摩擦或誤解,單方面地將一個地區貼上貧民窟的標籤,因為該地區不符合他們的文化景觀標準,看起來雜亂無章,或者因為使用的建築材料不夠現代,而無視當地人的文化或生活方式。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可能會將該地區作為城市重建的目標。[2]。例如在美國,某些族裔,如波多黎各人或俄羅斯移民等聚集居住的地區被定義為貧民窟,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空間利用方式不符合盎格魯-撒克遜美國人所接受的標準。 [2]

有些人將貧民窟視為私營部門自由開展社會經濟活動的場所,並積極評價貧民窟居民作為草根NGO的形象。貧困人口即使在農村也難以獲得足夠的收入,於是便遷往城市。但即使遷往城市,他們也找不到像工廠工人或辦公室職員那樣的正式工作。因此,他們從事一些不需要太多資本的小規模工作,例如擺地攤擦鞋、收垃圾等。就這樣,在開發中國家的大城市中,城市非正規部門正在蓬勃發展,這些部門僱傭了大量貧民窟的非技術工人。這些貧民窟居民從事小規模、自主創業、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儘管生活貧困,卻也構成了與失業者和罪犯截然不同的當地社區。

棚戶區、帳篷城

本文將貧民窟和棚戶區作為同義詞來描述,但它們在英文中的原意是不同的。[c]

棚戶區
[d]指臨時住房,例如棚屋、茅屋和營房,它們用任何可用的材料建造,主要是廢料,而不是使用實際建築中使用的建築材料。

[3]。由此類建築組成的區域被稱為棚戶區[4][5]。雖然「貧民窟」與「棚戶區」或「貧民窟」大致相同,但有時也被稱為「貧民窟」,因為在已開發國家,貧民窟是大城市的老舊區域。這些「貧民窟」是永久性建築的一部分,與棚戶區(即茅屋)不同。[6]。已開發國家的貧民窟,供水排水電力燃氣等基礎設施都已到位,而非法建造或占用的棚戶區,很多情況下連最基本的生活基礎設施都沒有。

帳篷城
帳篷城與棚戶區類似,都是臨時避難所,但它們是由地方政府軍隊和國家等公共機構設立的、獲得官方認可的住房綜合體,用於安置災民、難民和士兵。帳篷城也包括已開發國家無家可歸者搭建的帳篷,但這些帳篷通常搭在路邊或公園裡,沒有公共支持。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