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貴縣古墓葬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貴縣古墓葬群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南區、港北區[1]。1963年,列為第一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
到2024年時,由於貴港市的城市發展,位於市區內的「貴縣古墓葬群完整性遭到較大破壞,延續性面臨嚴重威脅[3]。」
考古發掘歷史
1954年開始,隨著黎湛鐵路貴縣段、貴縣高中、貴縣化工廠等工程建設的推進。考古工作者對貴縣(今貴港市城區)的古墓葬和遺址進行多次考古發掘[2]。
1954年至1955年4月,貴縣城郊清理漢墓129座,其中西漢墓25座、東漢墓104座。最早的相當於西漢中葉,晚的可能到魏晉時期。共出土隨葬品5017件,包括金銀器、銅器、陶器、玉石器、兵器等。1954年2月,貴縣高中建設體育場時,將學校內土堆剷平後,發掘出18座古墓葬。其中,有一座較大型的西漢晚期(或東漢初期)木槨墓。黎湛鐵路貴縣段建設時對大量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鐵路新村、貴縣火車站等地漢墓均出土大量文物。日後,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貴港市博物館館藏的重要文物。1955年10月23日至25日,在貴縣縣城北郊汶井嶺清理幾十座漢墓。11月27日,廣西文物管理委員會田野考古工作組在貴縣北門附近糧倉的西牆下清理出一座東漢墓。1956年7月,廣西文管會為配合貴縣城區和平大馬路建設,在新牛嶺發掘一批古墓葬。1956年4月間,對貴縣東湖邊新發現的漢墓進行清理[2]。
1963年2月26日,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貴縣古墓葬群列為第一批廣西僮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之後,在貴縣古墓葬群的核心區的考古發掘仍在繼續。1976年到1995年,貴縣發掘並清理羅泊灣一號墓、二號墓和風流嶺西漢墓等高等級漢墓,以及鐵路新村(1982年發掘12座)、深釘嶺(1991年發現40多座,清理25座)、孔屋嶺(1991年清理36座,1994年清理1座)等漢墓。至2024年時,當地已累計發現或發掘古墓葬1000多座,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貴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主要來源[2]。
貴港市城區(貴縣)的古墓群分布密集,數量眾多。古墓葬群年代上限至西漢,下限至清代,以漢代墓葬為主,規模、形制多樣。有古墓留有高大的封土堆[2]。
Remove ads
文物保護單位現狀
貴縣古墓葬群包含多個古墓葬,主要公布在今貴港市城區範圍內,東起羅泊灣、南斗村、鐵路橋,西及貴糖(集團)股份公司、西江農場場部,南到鬱江南岸的南江村,北至民族中學、清井嶺、三堆嶺、金雞嶺、紅嶺頂等一帶[1][3]。南北約4.5公里,東西約7.5公里[2]。2019年7月,貴港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對貴港市政協五屆四次會議第20190164號提案的答覆提及,「發掘清理的古墓葬1000餘座,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多數墓葬封土蕩然無存,已屬肉眼所難發現。目前貴港市中心城區建設日臻成熟,而貴縣古墓葬群當前遺存的古墓葬存量已無法估算,其提檔升級的難度堪憂[4]。」2024年5月9日,貴港市自然資源局對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第20240080號提案協辦意見的函,提及「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受城市建設疊壓、缺乏整體保護等歷史原因影響,文物破壞嚴重與保護不力的矛盾日益突出,貴縣古墓葬群完整性遭到較大破壞,延續性面臨嚴重威脅[3]。」
目前,貴縣古墓葬群的保護範圍為尚存封土堆的古墓葬,在其封土邊緣周圍外延伸20-50米範圍內。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向外延伸30米範圍內[1]。相關政府文件提及貴縣古墓葬群的兩個子項——馬鞍嶺古墓1號墓和紅嶺頂古墓,均與港北區貴城街道登龍橋社區相關[3]。
Remove ads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