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貴州財經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贵州财经大学
Remove ads

貴州財經大學(英語: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縮寫GUFE),簡稱貴財、貴州財大,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創辦於1958年,原稱為貴州財經學院,是一所財經類高校。[1]建國初期[錨點失效],為培養中高級經濟管理人才,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一所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高等學府。文化大革命期間,貴州財經學院被撤銷。1978年,復建。[2]

快速預覽 貴州財經大學, 老校名 ...

2012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更名為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財經大學是區域高水平大學之一。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有計劃地培養中高級經濟管理人才,中共貴州省委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決定,在貴州省財政幹部學校、貴州省銀行幹部學校、貴州省盛業幹部學校、貴州省糧食幹部學校和貴州省供銷合作幹部學院五所財貿專業幹部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一所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高等學府。1958年,中共貴州省委印發成立貴州財經學院的(58)142號文件,並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當年8月21日,「貴州財經學院」正式成立,校址選在貴陽市南明區河濱公園左側的原貴州省財政幹部學校、貴州省糧食幹部學校、貴州省供銷合作幹部學校三所學校的校址內。1978年5月,貴州省委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決定重建貴州財經學院。當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78)教計字第1427號文件,貴州財經學院恢復重建。

改革開放時期

1992年7月2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印發《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將貴州計劃管理幹部學院、貴州財經學院合併為貴州財經學院的通知》(黔府通〔1992〕163號),貴州計劃管理幹部學院和貴州財經學院合併為貴州財經學院,學校開始一校兩址辦學。2002年,貴州財經學院由貴陽市南明區河濱校區整體遷往貴陽市雲岩區鹿沖關校區。

貴州財經大學時期

2012年1月13日,第六屆教育部高校設置評估委員會高票通過了我校更名為貴州財經大學的申請。2012年4月5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同意貴州財經學院更名為貴州財經大學的通知》(教發函[2012]62號),同意貴州財經學院更名為貴州財經大學。6月15日,學校舉行了更名為貴州財經大學的揭牌慶典儀式。2011年1月,貴州財經大學花溪大學城校區開始場平。10月6日,花溪大學城校區一組團建成並投入使用。2013年2月,整體搬遷至花溪大學城。

辦學現狀

校園環境

貴州財經大學占地面積5939畝,校舍建築面積96.3萬平方米,擁有花溪和鹿沖關兩個校區。[3]

院系設置

貴州財經大學下設18個學院[1][4]

學科建設

截止2025年6月,貴州財經大學開設本科專業66個,學科專業涵蓋8個學科門類。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有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群,8個貴州省一流建設學科,3個貴州省理工科學科專業建設強化行動重點支持學科,6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10個省級重點學科。[4][3]

專業設置

更多資訊 學院, 本科招生專業 ...

重點學科

更多資訊 省級重點學科, 省級特色重點學科 ...

師資力量

截止2025年7月,全校教職工206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730人,高級職稱教師691人;博士生導師7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貴州省委重點聯繫專家2人,聯繫專家11人,貴州省「金師」(教學名師)30人。[3]

交流合作

貴州財經學大學與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建立對口幫扶關係,積極探索學術型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有關院系支持下開辦「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夏書章公共管理實驗班」,與上海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澳門大學對外經貿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開展戰略合作。學校與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合作舉辦的貴州財經大學西密西根學院,是貴州省第一個本科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美國馬歇爾大學合作舉辦2個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與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合作舉辦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與非洲厄利垂亞高等教育與研究院合作建有1所孔子學院[3]

文化傳統

校徽

Thumb
貴州財經大學校徽

貴州財經大學新標識的設計理念、目標定位,是突出財經類學校行業屬性的同時,表現貴州財經大學的個性特點,即學校的簡稱,培養財經人才中的「貴財」。標誌以春秋戰國之造型完美的著名盾形古幣為設計元素,整體造型以抽象的貴字突出其中「人」因素,並表現為人字型背靠背的「四方人才幣」形象,體現貴財大「儒魂商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5]

校訓

厚德  博學  篤行  鼎新

釋義:

      修身養性,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勵學善思,追求廣博的學識和才幹;知行統一,投身事業和社會實踐;開拓進取,適應不斷發展的時代要求。[5]

      典據:

     「厚德」取於古訓「天行健自強不息,地載物厚德與秋」。厚,敦實、厚重、忠厚。德,修養、品行。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又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5]

      「博學」、「篤行」源自論語博學(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寬廣、廣博,屈原《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學,學習、思考、請教,論語述而:「學而不厭」,文雍也:「有顏回者好學。」篤,堅定、踏實,《荀子·修身》:「篤志而體」;行,執行、做、行為,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思行諸』」又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行子,反而求之,不得吾心。」莊子逍遙遊:「行比一方。」[5]

      「鼎新」選用成語「革故鼎新」的除舊布新、開拓創新之意,《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又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5]

知名校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