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中國的經濟特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Remove ads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了區別於1980年代的經濟特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常被稱為「新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內在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國家所建立的以制度創新為主要動力,以全方位改革試點為主要特徵,對全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實驗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除了具有 「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內涵,還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革,是一項以全面制度體制建設的方式推進改革的系統過程[1]

Thumb
「新特區」引領的中國三大經濟增長極

2014年6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簡稱 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恆山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務院已經先後批准了12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這些試驗區從主題上分可以分為:第一主題開發開放的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深圳市、廈門市義烏市的試驗區,第二主題統籌城鄉的重慶成都,第三主題兩型社會建設的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第四主題新型工業化道路探索的瀋陽經濟區,第五主題農業現代化的黑龍江省的兩大平原,第六主題還有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山西省

此外,國務院還設立多種區別於「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試驗區,例如金融試驗區:浙江省溫州市、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福建省泉州市、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東省青島市,以及廣東汕頭華僑試驗區和廣西東興、內蒙古滿洲里、雲南瑞麗市國家級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標誌著中國進入新一輪改革時期。

Remove ads

設立背景

1980年代設立的一些經濟特區在經濟上得到了高度的發展,但是許多其他社會問題開始顯現,且日趨嚴重。這些問題包括:城鄉貧富差距、城鄉居民身分差距、社會福利保障缺失、都市計畫混亂、環境污染、產業結構單一等等。中國政府遂計劃加快城市化進程,有意避免經濟發展過熱,通過調整城鄉人口比例來縮小城鄉差距帶來的一系列問題。2005年6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為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6年5月,中國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更可在涉外經濟體制、金融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改革上有所突破[2]。2007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後開始進行專題性試驗,十七大報告的文字表述是專題性試驗區的基礎。

改革措施

經濟特區相比,配套改革試驗區有很大的不同。經濟特區主要表現在經濟對外開放,通常情況下著重吸引外資,以增進當地稅收,從而帶動經濟增長。而配套改革試驗區則注重社會經濟各個層面的體制改革和創新,以求全面發展,力圖帶動周邊地區的聯繫和共同進步。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設立就是為了探索在沿海對外貿易為框架下的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對其他地區拉動影響的效果和方式[3][4]。2007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後開始進行專題性試驗,十七大報告提出對統籌城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新型工業化等專題的重視,因此專題性試驗區應運而生。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更多資訊 順序, 名稱 ...

其他試驗區

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更多資訊 順序, 名稱 ...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

2014年9月15日,國務院正式發文《國務院關於支持汕頭經濟特區建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有關政策的批覆》(國函〔2014〕123號)[8] ,同意設立中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試驗區處於汕頭經濟特區核心地帶,區位條件優越,比較優勢突出,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和潛力。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充分發揮華僑華人資源優勢,把試驗區建設作為汕頭經濟特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的重大舉措,積極開展先行先試,為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探索新路。

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

2012年7月9日,國務院原則同意廣西東興雲南瑞麗內蒙古滿洲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