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溪街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赤溪街道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區[1]西南部。赤溪街道下轄23個行政村,人口1.8萬,土地總面積2790.01公頃,為蘭溪六大街道中人口最少的一個街道,是蘭谿市最重要的紡織業發展基地之一[2]。在蘭谿市人民政府撰寫的《蘭谿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中,赤溪街道被規劃為蘭谿市未來中心城區,屬於蘭谿市第一等級城鎮[3],蘭谿市主要產糧區之一[4]。
- 街道榮譽:中國毛巾之鄉、浙江省省級教育強鄉(2005)、浙江省省級體育強鄉(2012)、2021年度新時代美麗城鎮建設(2021)[5]

名稱來由
赤溪街道地處黃土丘陵,土質紅赤。境內有一溪流名為赤溪,雨季溪流水成紅赤,故取其意而名之——赤溪。
赤溪為赤溪街道境內流經溪流;亦名永昌溪,上游稱張溪,中游稱竹溪。發源於建德縣赤姑坪,向南流經東風水庫至永昌,經楊塘折東南過赤溪橋頭,與白沙溪會合,經插口入衢江。橫穿瑞溪,永昌,赤溪3鄉鎮,長21km,在蘭谿市境內流域面積135平方公里,總落差470米,河道比降3.15‰。徑流曲折,斷面狹小,水流受阻嚴重。上游有金山頭,火爐山兩座水庫(合稱東風水庫),控制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有4條小支游:下凌溪,下洪溪,胡思溪,白沙溪[6]。
歷史沿革
- 1979年,張公潭電灌站竣工投入使用,渠道全長8350米,渡槽4座,穿山隧道4條,可灌溉1.8萬畝良田,總投資124.5萬元。
- 1987年4月10日,遭特大風雹襲擊,果樹、春糧、秧苗被砸,受損嚴重[4]。
- 1992年5月,原楊塘鄉併入赤溪鄉。
- 1993年,投資178萬建造衢江防洪堤。
- 1995年,投資50萬建造鄉中心小學教師宿舍樓。
- 1996年,改造蘭(溪)游(埠)公路赤溪段8公里,耗資160萬元;開通程控電話耗資160萬元。
- 1997年元旦,開通有線電視。
- 1998年,興辦毛巾工業園區,占地8.4公頃,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投入資金1000萬元.
- 1998年,進行「三江」治理,建設後龔防洪閉合圈,投資1400萬元。
- 1998年10月1日,建成赤溪初中教學樓和教師宿舍樓,耗資120萬元。
- 1998年11月,建成石龍頭集鎮菜市場;
- 1998年,14個村完成了再延長30年不變的土地延包工作(有「三江」治理任務的9個行政村除外)。
- 2004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覆[7],撤銷赤溪鄉建制,調整設立赤溪街道辦事處,作為蘭谿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範圍為原赤溪鄉行政區域,共23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姓潘村(原赤溪鄉政府駐地)。
- 2005年,被浙江省教育廳督導處列入《第九批浙江省教育強鎮》[8]。
- 2007年8月,原赤溪中心小學與原赤溪初中合併成現在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赤溪中心學校。
- 2011年7月,過境赤溪街道的330國道蘭谿市區過境段改建工程竣工,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
- 2012年12月,經浙江省體育局審核評比為《浙江省第八批體育強鎮(鄉)》[9]。
- 2014年,110kV赤溪輸變電工程即將落成,能源供應得到強力保障。
行政區劃

- 蘭溪之地,自秦置縣,名烏傷,隸屬會稽郡,西漢因之;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分烏傷縣南鄉置長山縣,蘭溪地屬長山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於長山設置東陽郡,蘭溪為東陽郡長山縣西部的三河戍。隋開皇九年(589年),以長山等九縣為吳州。十二年該長山縣為吳寧縣,十三年改吳州為婺州,十八年該吳寧為金華縣,置三河戍堡。唐咸亨五年(674年),在三河戍地置縣,因縣西蘭蔭山下有溪,崖岸多蘭茞,故溪以蘭名,縣以溪名[6]。
- 清朝推行鄉里都圖制。鄉與里並級,鄉下為都,都下為圖,圖下為自然村。今赤溪街道隸屬於甘棠鄉新豐里(轄十七、十八、十九都,共29圖)。清末改一圖為一莊[6]。
- 民國時期行政建制多次變更,由莊變鄉,再由鄉改村里,繼而合併村、里為鄉,見下表格[6]:
民國35年2月 | 民國27年10月 | 民國23年3月 | 民國17年至20年村、里名稱 | 民國30年 | 民國20年 | 民國18年 | 民國17年 | |||
鄉鎮名 | 保數 | 鄉鎮名 | 保數 | 鄉鎮名 | 保數 | |||||
赤溪鄉 | 8 | 赤溪鄉 | 8 | 柿北鄉 | 3 | 長崗村,王莊村,盡龍村 | 縣直轄區 | 第四區 | 甘棠區 | 溪西區 |
顯溪鄉 | 7 | 顯湖村,赤溪村,趙塘村 | 永昌區 |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蘭溪廢除保甲制度,建立鄉鎮建制;1950年為便於土地改革,全蘭溪縣劃分為85鄉1鎮[6]:
1956年 | 1950年 | 1949年7月 | |||
區 | 鄉鎮 | 區 | 鄉鎮 | 區 | 鄉鎮 |
直屬鄉鎮 | 楊塘鄉 | 蘭西區 | 樟林鄉,楊塘鄉 | 蘭西區 | 環衢鄉 |
溪西鄉 | 赤溪鄉,塔山鄉 | 赤溪鄉 |
- 1957年至1958年多次撤併,全縣建立7個人民公社,公社下轄管理區,生產大隊,生產小隊[6]:
- 1961年,調整公社規模,赤溪街道隸屬永昌區,所在區共有生產大隊102個,生產小隊891個[6]。
- 1981年居民點名稱經過地名普查實現標準化(以下統計數據為當年普查結果):
- 1985年4月,撤銷蘭溪縣建制,建立蘭谿市[6]。
- 1992年5月,原楊塘鄉併入赤溪鄉。
Remove ads
民族構成
居民絕大多數是漢族,畲族為少數民族[4]。
自然地理
- 赤溪街道位於蘭谿市區西南部,東鄰蘭江街道,南鄰衢江,隔江與上華街道相望,西同游埠鎮毗鄰,北與永昌街道接壤。距市區8公里。
- 轄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8℃,光照充足,無霜期長, 在270天左右,年相對濕度77%;年平均降水量1371mm。
- 轄區面積27.562平方公里, 年未耕地總面積為19707.85畝,其中水田面積為18177.37畝。
- 屬黃土丘陵,地形呈梯形,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南鄰衢江有一小部分沙質土地,屬淤積而成。轄區海拔為33-84.9m, 最高點在橋頭村的橋頭山,海拔84.9m,最低點在後龔村的園地,海拔33m。
- 自然水域:水域90.11公頃,灘涂沼澤20.35公頃,自然保留地15.41公頃(2005年)[2]。
- 2005年,全街道保有耕地1792.89公頃,園地89.85公頃,林地109.89公頃,其它農用地352.26公頃;建制鎮33.10公頃,集鎮5.00公頃,村莊226.56公頃,採礦用地和獨立建設用地24.32公頃,交通水利用地28.39公頃,其它建設用地1.89公頃[2]。
- 至2020年,規劃發展目標:保有耕地1801.28公頃,園地91.00公頃,林地108.63公頃,其它農用地359.49公頃;建制鎮54.16公頃,集鎮5.16公頃,村莊211.30公頃,採礦用地和獨立建設用地27.28公頃,交通水利用地10.84公頃,其它建設用地1.21公頃[2]。
土壤類型
赤溪街道所轄區域土壤類型一覽表[6] | ||||
土類 | 亞類 | 土屬 | 土種 | 百分比%(蘭谿市範圍) |
水稻土 | 滲育型 | 紫泥田 | 9.34 | |
紅紫泥田 | 3.8 | |||
瀦育型 | 泥質田 | 泥質田 | 7.21 | |
泥筋田 | 0.23 | |||
培泥砂田 | 黃土坤半啥田 | 2.59 | ||
老黃筋泥田 | 6.25 | |||
紫泥砂田 | 紫泥砂田 | 9.69 | ||
紫大泥田 | 7.17 | |||
潮土 | 清水砂 | 33.6 | ||
培泥土 | 4.8 | |||
泥砂土 | 24.2 |
Remove ads
交通
- 赤溪街道轄區內有2條過境縣級公路:一為起於蘭溪,石龍頭,經楊塘、上王,至游埠;二為起於蘭溪,石龍頭,經伍家圩、邵家,至游埠。有縣內巴士過境,約15分鐘一班,至蘭谿市客運西站票價3元,至游埠鎮3元(2010年6月);經楊塘方向車次較多。
- 2011年7月,330國道蘭溪段改道工程竣工通車,避開原先通過的蘭谿市區。改道後的330國道途徑赤溪街道,極大地改善該街道的交通情況(330國道蘭谿市區過境段公路改建工程全長13.43公里,總投資4.5025億元,涉及上華、蘭江、赤溪三個街道的18個行政村,擬占用土地共74.64公頃。公路按一級公路工程標準設計,設計速度為每小時100公里[12])。
- 改道後的330國道(溫壽線)自東南向西北貫穿過境,與自北向南的張士線(從張澤崗,石龍頭,楊塘,下王,寺基,游埠島龍游縣的士元)在石龍頭交匯,另一條從石龍頭經伍家圩、邵家、百斗畈、寺基到游埠。從石龍頭出發,車型15分鐘可分別到達杭金衢高速公路游埠、沈村兩個互通口,交通十分便利[4]。
- 隨著蘭溪總體經濟增長,城市建設重心轉移,城市規模不斷擴展,市區環城西路已直通轄區,城鄉融合愈加緊密。
- 2010年,蘭谿市推行城鄉巴士一體化。在此之前,城鄉交通由浙江長風汽車運輸有限公司承包於個體客運班車承包經營者;因政策調整,於2010年7月24日與承包經營者洽談客運班車的回購交接事宜,並簽訂《提前終止<客車承包合同>及補償協議》,由此,赤溪街道被正式納入蘭谿市公交系統。

本世紀初,赤溪境內多為普通的水泥路面,路不寬,雙向車輛中稍有大型車輛行駛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加之重型車流量較多,路面破壞嚴重。自蘭谿市「四好農村路」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該路段被列入改造計劃。2020年3月,蘭溪交投集團投資1500萬元,將原路面局部拓寬至8米並全線採用瀝青攤鋪,實現整條石寺線道路的「白改黑」,為該區農村旅遊項目改善道路通行條件。
現如今,沿著蘭谿市赤溪街道石龍頭一路往西行駛,長約11公里的石寺線瀝青道路寬敞平攤,路面交通標線清晰顯眼,將荷花小鎮常滿塘村、千年古鎮游埠鎮等旅遊景點串點成線,深度融合「交通+旅遊」,帶動當地鄉村旅遊經濟效益。「道路改造提級以後,道路行駛通暢了,慕名前來我們村的遊客數量也比往年明顯增多,觀光、度假、寫生、採摘蓮子等。鄉村旅遊因路得到發展,全村的收入也比往年可觀,村民錢袋子變鼓了,幸福感更強了。」常滿塘村書記滿意地說。[13]
經濟
- 自上世界80年代開始,赤溪的工業經濟就以紡織塊狀為特色,23個行政村幾乎都能看到紡織企業的影子,素有「毛巾之鄉」之稱。2012年底,全街道共有企業16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6950萬元,稅收入庫21278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家,主要集中在紡織、機械等行業。紡織業是赤溪街道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共有紡織企業90多家,占全街道工業總產值的74.13%[14]。
- 效益農業初具規模,建成了以果蔬專業合作社為龍頭早熟蜜梨基地;以姓葉養蜂業、柳塘養豬業、俞家梅花鹿養殖為代表的畜牧業養殖基地;以楊塘畈千畝花卉苗木基地;以鄭家、常滿塘、柳塘等村7000畝珍珠小蚌、鱉類特種養殖基地等四大塊狀為特色的農業格局。
2014年,赤溪街道確立了「三個接軌」的總體發展思路,即接軌經濟開發區(蘭溪經濟技術開發區)、接軌現代物流園(浩鑫物流園)、接軌城市後花園(京蘭文化園)[15]。
按照赤溪街道集鎮村莊規劃,依託市開發區和街道原有工業功能區及330國道外遷改到路線進行布局。工業用地布局在330國道和金秋崗工業園區之間,使整個園區連接成片與周邊工業用地一起形成工業用地規模,另外,在原有俞家毛馴毛巾園區及朱犁工業園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集鎮依託330國道和現集鎮範圍,根據集鎮規劃需求布局建設用地[2]。
赤溪街道金秋崗園區毗鄰新330國道,為市經濟開發區赤溪分區,2007年經蘭谿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園區開發用地規劃145公頃[16]。 園區發展主要沿330國道兩側展開,市開發區近在咫尺;規劃高標準,專門邀請華中科技大學就集鎮、園區重新規劃,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園區配套齊全,近年累計實現園區基礎投入超億元,開發面積2300餘畝,現有入園企業60多家[14]。
其二期工程位於蘭游公路以南金秋崗地塊,面積約180畝[17]。
目前蘭江新區和赤溪街道主要由110千伏登勝變和中洲變供電,受變電容量等限制,這兩個變電所已無法新增出線提高供電能力。110千伏赤溪輸變電工程隸屬金華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編制,其主供區域為蘭江新區和赤溪街道,按無人值班有人值守、智能化變電站標準設計[18]。
金華電業局110kV赤溪輸變電工程列入浙江省發改委2011年立項項目,工程計劃於2014年建成投產。110kV赤溪變位於蘭江新區(蘭谿市城市副中心)西南部,赤溪街道東徐村東南側300米的丘陵園地上,占地面積2592m2[19]。遠景規模:變電容量3×5萬千伏安,110千伏進線3回。本期建設規模:變電容量2×5萬千伏安;110千伏進線2回:孟湖-赤溪1回線(新建架空線路長約3.1公里)、曹家-赤溪1回線(新建架空線路長約3.1公里),以上2回線路為同塔雙回架設,線路廊道路徑長度3.1公里[20];截面為300mm2 [21],新建塔基17基。[22];
糧食生產功能區是以集中連片的標準農田為基礎,以完善農田設施、提升農田質量、提高生產技術和健全服務體系為目標,按照建設良田、應用良種、推廣良法、配套良機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設施、長久保護、強化管理,使之成為糧食穩產高產高效模式示範區、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區、解決季節性拋荒的帶動區、統一服務的先行區。
本轄區內有兩個升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橫村畈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楊塘畈糧食生產功能區。
橫村畈糧食生產功能區位於赤溪街道,主要涉及赤溪街道常滿塘、柳塘、浣江等6個行政村[23]。,規劃總面積4302畝,項目總投資678萬元,分二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總投資300餘萬元,面積1100畝,主要建設田間道路2560米、田間排水渠2580米、灌渠6680米,集機械育秧、稻穀烘乾等於一體的多功能服務中心一座。通過功能區建設,使該功能區年增產糧食215噸,年增綜合效益150餘萬元[24]。 2011年被評為首批10個示範性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之一[25],2012年被評為第一批金華市示範性糧食生產功能區名單[26]。
楊塘畈糧食生產功能區於2011年建設完成,建設面積3000畝,2012年10月通過省級認定驗收[27]。
轄區內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如下[3]:
- 交通:衢江(金華段)航運開發
- 交通:杭金衢-杭新景高速公路連接線
- 水利:「強塘固房」蘭谿市錢塘江農房加固工程(蘭谿市錢塘江干堤(四級))
轄區內蘭谿市重點建設項目如下[3]:
- 交通:蘭谿市公路養護中心
- 交通:章宅崗-士元公路(至游埠快速通道)
- 交通:蘭溪-游埠沿江公路工程
- 能源:110 千伏赤溪輸變電工程
- 能源:110 千伏朱犁輸變電工程
- 林業:蘭谿市木材市場
企業名錄[28]
轄區內共有註冊企業161家,按照經營項目分類:其中紡織89家(含毛巾紡織紡織43家),印染3家,標籤印染2家,原料10家,塑料6家,餐飲休閒10家,金屬加工6家,其它加工13家,能源2家,其它20家。
語言
赤溪方言是浙江南區吳語金衢片中的一個小分支,同蘭溪方言僅略有差別,語音特點與北方吳語大致相同。
- 聲母與「章昌船書」相同的字,與蘭溪城區方言一樣多讀舌面音;
- 入聲字如「一六七八十」,都比杭州話讀得長;
- 北部吳語「抽斗」、「房子」、「筷子」、「白糖」、「事體」、「今朝」,赤溪方言與蘭溪方言一樣讀作「案槽」、「屋」、「箸」、「糖霜」、「事干」、「今日」;
- 語法方面:
- 名詞詞組有修飾語後置現象。如「豆腐生」、「鹹菜乾」、「柿癟」、「竹葉青」等;
- 動詞否定過去式,北部吳語用「沒有」,赤溪方言用「未」,如「未來過」。
- 「得」有用做動詞補語,表示「可以」,如「吃得過」,「混得去」。「起」可用作動詞補語,表示「先」的意思,如「你走起」,「他到起」。
- 赤溪方言名詞多用「仂」,大致分類如下:
- 對人、小動物的暱稱,如「卸寶仂」;
- 水果,如「桃仂」、「李仂」、「梅仂」;
- 昆蟲小動物,如「假了仂」(蟬),「蠶仂」;
- 小件用具,如「杯仂」、「盤仂」、「卸登仂」等仂。
- 「蟹止攝幫」組部分字,赤溪方言複韻音較明顯;
- 城區「林鄰靈精」等字,赤溪方言開口度較大;
- 人稱與城區不同,你我他的讀音方式略有差異[4]。。
儘管存在差異,但完全不影響跨境乃至跨縣範圍的溝通。
教育


90年代初,轄區內辦有中心幼兒園,是唯一一所可託付幼兒學習的場所。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民辦幼兒園逐漸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競爭環境。轄區內現有4所幼兒園,均為日托模式:赤溪街道中心幼兒園,赤溪街道天星幼兒園,赤溪街道石龍頭幼兒園,金色童年幼兒園。
2014年4月,蘭谿市教育局對全市辦園滿一年的130所持證幼兒園進行了全面評估審核[29]。從評估結果來看,園區內4所幼兒園教學環境水平處於全市中等,同城區相比差距較大,在鄉鎮街道間則處於較好水準。
教育管理水準亦逐漸規範化,2014年2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向赤溪街道天星幼兒園授予了餐飲服務開辦申請行政許可[30]。
2015年11月23日,蘭谿市教育局評定赤溪街道朝陽幼兒園為三級幼兒園[31]。
蘭溪赤溪中心學校:包括小學部和初中部,為轄區內適齡少年兒童提供九年義務教育。
- 學校占地面積70多畝,建築面積13626平方米。
- 位於石龍頭集鎮東側,新330國道從校園後面經過。
- 其前身原赤溪初中創辦於1968年。
- 1998年4月原楊塘初中併入原赤溪初中。
- 2007年8月原赤溪中心小學與原赤溪初中合併成現在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 2015年12月2日,赤溪中心學校新大門景觀營造工程公開招標,投資158.2711萬元[32]。
學校榮譽:學校曾榮獲「金華市農村示範初中」、「金華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金華市群體師德創優先進單位」、「蘭谿市文明單位」、「蘭谿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素質教育達標學校」、「蘭谿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蘭谿市學校安全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蘭谿市行為規範達標學校」等幾十項榮譽。 學校的小記者活動與書畫活動成效顯著,學校綜合質量一直名列蘭谿市農村學校前茅,2011年學校綜合質量考評名列蘭谿市農村學校第一名,2012年學校綜合質量考評獲蘭谿市農村學校一等獎。
鑑於農村教育同城區教育客觀上的差異性,加上區域經濟發展迅速,導致不少轄區內學齡兒童捨近求遠前往市區學校借讀。
前身是蘭溪縣赤溪鄉中心國民小學,1940年創辦,校址設後龔祠堂內,學校設有宿舍、食堂。1941年改遷插口祠堂。1942年冬,由於日寇入侵,一度停辦。1944年在上金台復課,1945年學校遷姓葉村殿街廳內。1950年改名為「盡龍頭小學」。1958年因校舍緊張,遷張家。1967年學校回遷新葉,並新建9間校舍。1969年更名「石龍頭五七學校」。1982年8月,改稱「赤溪中心小學」。 2007年8月,整體併入赤溪中心學校[4]。
原為單一小學教育,上世紀90年代自姓葉校區遷址至石龍頭集鎮;現已撤銷併入赤溪中心學校。
蘭蔭職校:赤溪中心學校成立後,在原赤溪鄉中心小學舊址建立,以培養中醫學人才為目標。
公共服務
街道內設綜合辦、農辦、經濟發展辦、組織宣傳辦、計生辦、城建辦;司法所、財政所等辦公室。對所轄村分三個工作片進行分工管理,分別為楊塘工作片、後龔工作片、王鐵店工作片[33]。
赤溪警務室轄姓潘村、姓葉村、鄭麻車村、王鐵店村、東徐村、插口村、後龔村、柳塘村、常滿塘村、浣江村、下洪溪村、上湯村、下湯村、橋頭村共14個村,人口約1萬餘人,赤溪街道辦事處、赤溪中心學校等機關單位所在地,轄區內企事業單位較多[34]。
蘭谿市赤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隸屬於蘭谿市衛生局,位於蘭谿市赤溪街道姓葉村,占地面積3038平方米[35]:提供轄區內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家庭健康檔案管理、農民健康體檢、慢性病健康管理、預防接種、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及處理等公共衛生服務,承擔學校衛生、食品衛生、飲水衛生等公共衛生協管,負責本中心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的一體化管理工作[36]。
該服務中心為蘭谿市26家工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之一[37];同時還是該蘭谿市建立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試點單位之一,組建了以在職的全科醫生、護士、公衛醫生及鄉村醫生為成員的4支醫療服務團隊,在每個村公布團隊成員的照片、姓名和電話,上午接診,下午走訪[38]。
以下為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情況[39]:
赤溪新區新建之前,當地居民的早市活動基本在石龍頭老街進行。後隨著赤溪新區的建設,方才逐漸形成現如今的集市。 本轄區於1998年建成「石龍頭菜市場」,後更名為「石龍頭綜合市場」,隸屬於蘭谿市赤溪街道姓潘村經濟合作社。經營內容:鮮肉、蔬菜、水果、乾貨、吃食店、家禽、滷味、豆製品、禽蛋、冷凍食品、水產[40]。
2013年7月,蘭谿市赤溪街道石龍頭綜合市場工程開工,建築面積約2300㎡,項目一期投資430萬元[41],市場按兩層布局設計,一樓為菜市場,二樓為超市功能。2013年,該市場被評為浙江省省文明示範農貿市場[42]。該市場為蘭谿市2013年三產重點項目,2014年1月28日投入正式運營[43]。
蘭谿市赤溪街道文化大樓(暨赤溪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位於蘭谿市赤溪街道石龍頭集鎮至330國道連接線南側地塊。工程當前已進入收尾階段,其中: 食堂工程工程資約800萬元,面積約5200㎡[44]; 室內裝修工程造價約270萬元[45]; 景觀及室外配套工程投資約149萬元[46]。
2014年,石龍頭防洪圍片在洪水到來之前投入使用,排澇設施正常運行,是全市13個標段進度最快的的項目。石龍頭集鎮首次告別了一有洪水立馬受淹的歷史。目前整個工程土方全部完成,正在做擋水牆和六角塊鋪設工程,預計10月底全面完成。後龔、浣江圍片已列入省重點防洪堤壩建設,預計2015年啟動建設,建成後赤溪將取得防洪抗洪的階段性成果[47]。
石龍頭防洪圍片項目隸屬蘭谿市錢塘江農防加固工程第二期,為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設規模為上新方、周村、石龍頭片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其餘圍片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總投資約為3.21億元人民幣,項目業主為蘭谿市水務建設工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資金來源為中央、省級補助和地方財政撥款[48]。
12月12日,赤溪街道姓葉、俞家、王鐵店3個農村淘寶服務站隆重開業。今年以來,赤溪街道積極把握「網際網路+」契機,完善工作機制,優化服務體系,並有效探索工業企業轉型「觸網」、跨境電商、電商扶貧、電商統計等工作[49]。

2013年,該街道開始生豬養殖污染整治,關停設在村中、溪流邊等禁養區的不規範養殖場189家,改造提升48家生豬養殖場。今年,48家生豬養殖場改造提升已通過驗收。如何對完成改造提升的生豬養殖場實行長效管理?今年10月,赤溪街道積極探索對生豬養殖場實行『身份證』管理制度,對完成改造提升的48家生豬養殖場發放「身份證」。『身份證』上核定的限養數量,是根據干糞池、沼氣池和配套池大小等環境荷載能力計算的。為了加強對生豬養殖場的巡查監管,該街道將48家生豬養殖場分成四片區管理,每個片區有一個街道畜牧員,每一家生豬養殖場都落實兩名巡查責任人,每周他們都會巡查走訪,發現超養、偷排等問題會立即要求養殖場整改。該街道的做法也得到蘭谿市治水辦的肯定,表示明年將在全市推廣[50]。
街道自2013年成為蘭谿市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單位。 2015年5月,大型「廢寶再生資源處理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再次分類;分好的垃圾通過粉碎、擠壓,再進行發酵,並與吉吉彩公司合作,進而產生了有機肥料,有效推進垃圾減量工作[51]。
特產美食
- 赤溪蟹,色褐,全身有甲殼,腹部有分節,俗叫臍。雄的臍尖,雌的臍圓,以其體、質、味之特而聞名全國,因產於赤溪內,故名「赤溪蟹」。明、清為進貢之物品。50年代以來,興修水利,赤溪改道,如今能捕到赤溪蟹少之又少。
- 姓葉蜂產品。該村養蜂始於上世紀60年代,逐漸發展壯大。1998年全村有養蜂專業戶52戶,有蜂群2500箱,是蘭谿市最大的養蜂專業村。養蜂戶為趕花季,每年三月份起離家北上安徽、江蘇、山東、內蒙、吉林、黑龍江等地放蜂采蜜,於10月底回鄉。該村的蜂王漿被評為1998年浙江省優質農產品。目前赤溪街道保有蜂群達5000餘群,姓葉村占3000餘箱。全街道年產蜂產品:蜂蜜25萬千克,蜂皇漿1. 5萬千克,其它副產品(如蜂臘膠等)25萬千克。
赤溪地區特製小食,多用特製烤爐烤制而成,如肉大餅,霉乾菜,酥餅。此三種食物,熱食最佳。

蘭江蟹,青殼白肚,金爪黃毛,和陽澄湖蟹一樣,品屬中華絨螯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閘蟹,蘭溪人為這一獨特江鮮命名為蘭江蟹。
蘭江蟹因產量少和口感好,身價堪比陽澄湖大閘蟹,因此蘭溪民間還流傳著「一斤螃蟹一擔谷」的說法。蘭溪的資深吃貨李漁也偏愛蘭江蟹,他曾在《閒情偶寄》中記載吃蟹:「九月十月為蟹秋,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終身不能忘之。」[52]
肉大餅為當地最受歡迎的早餐美食,飽滿充實,價廉味美。一塊大餅配合一根油條,則成為典型的「一夾大餅油條」(字面亦表明了油條當夾在大餅之間,人們亦戲稱為「三明治」)。其成分主要以麵粉為主,經特質的烤爐燻烤,令人饞涎欲滴,欲罷不能。烤制工序令其喪失諸多水分,當地人往往配合豆漿為輔食,解渴又開胃[53]。

霉乾菜有多種做法,烤、炸、煎。赤溪本地霉乾菜多採用烤制,一如製作肉大餅的烤爐。可做早飯,亦可作點心。採用白面、豬肉、蔥花、霉乾菜、芝麻等原料作餡,經木炭火烤制。鮮嫩的五花肉,蔥鬱的蔥花完美地融入到霉乾菜中。因其製作工藝方便,食用亦沒有特定偏好(如肉大餅只在早飯販售),諸多手藝人推著小車在車站等人流密集處販售,極受歡迎。隨著蘭溪工業化進程,不少外地務工人員學習霉乾菜手藝後,在全國各地流傳開來。

酥餅為金華地區特產,名聲不在火腿之上,然口碑遠遠高於金華火腿。系有特製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豬油,拌以適量蒸好的麵粉,化油時加適量花椒、桂皮,油化後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餡。火燒皮用香油和面,包製好入爐,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點是皮酥,瓤有異香而不膩。酥餅一般不作為早餐食用,更多地被當作招待貴賓的點心。該食品工業化生產後,只能提供室溫口感,然而最佳食用方法則應當選取趁熱出爐的酥餅,在油脂半融未融、糖分既粘非粘的狀態下享受最佳。

芝麻條為當地小食特色。傳統上只在節慶期間供應,秋收芝麻後,農戶先以芝麻扎取芝麻油,多餘芝麻則製成芝麻條保存,其口感酥脆、味香甜美。當地居民以該食物創建「老口味食品廠」,首次參加華東農交會就被評為金華市優質農產品金獎。
冬米糖,入冬時將糯米蒸熟,經凍後曬乾,再將凍米炒胖拌糖煎熬,冷卻後切成條狀小片即成冬米糖。有小孩家庭尤多製作。

算是蘭溪最古老最典型最普通的夏令飲品了。製作的原料非常簡單,澱粉(番薯粉、荸薺粉、葛粉、藕粉、芭蕉粉皆可)加上糖水,條件好的再配點薄荷。一碗晶瑩剔透、糯軟爽滑、香甜可口的水晶糕擺在你面前,看看都冰爽愜意。據傳清末,蘭溪就有夏天吃水晶糕的傳統,盛夏之時食用,清熱解渴,一直延傳至今。

醃蘿蔔同樣為早餐輔食。當地人如在家就餐,多煮粥類作食,並輔助以醃小蘿蔔。小蘿蔔洗淨後置入壇中發酵,待食用時方才取出使用。鮮脆爽口,十分開胃。

東徐村為街道內最大的翠冠梨種植基地。1999年從浙江省農科院引進的優良早熟梨,該品種果實近園形,平均果重230克,大果重450克以上,果形指數0.96,果皮光滑,底色綠色,果肉白色,肉質細嫩脆、味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11-12%,3月底4月初開花,7月中旬成熟上市,是砂梨系統中品質極優的品種。在2003年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無公害產品,2003、2005年連續二屆被評為金華市精品水果展示會金獎,2005年獲得省精品水果展示會金獎。

文物古蹟
赤溪街道轄區內,擁有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處;蘭谿市文物保護單位2處[54]:
旅遊景點
位於赤溪街道姓葉村外,為清嘉慶五年(1800年)所造:四柱五樓,高約800厘米,坊上有鏤空與高浮雕裝飾,工藝精細[6],檐口雕有鷸鳥啄河蚌的圖案[55]。1996年12月31日被浙江省文物局列為蘭谿市重點保護文物[56]。

赤溪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位於赤溪橋頭村西,是蘭谿市最古老的石拱橋。為江永貴兄弟捐資始建,2孔,每孔淨跨8.9米,全長20.5米,橋面4.6米,兩旁設有欄杆,橋前立有石碑(現廢)。嘉慶五年(1800),張伯樂,裘鈞友等為首重修,現存完整[4]。
金龍橋,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位於姓潘村石龍山西側。
浙商回歸重點招商項目京蘭文化休閒園。項目投資主體為京蘭水泥集團,項目位於赤溪街道插口村,用地涉及赤溪街道及蘭江街道,規劃用地面積1000多畝,建設內容包括京蘭園休閒文化園、大司馬墓公園、農耕文化園、體育文化公園、高檔會所區及旅遊度假區等,項目總體分三期,總投資6億元多元,建設期3年左右,是蘭溪目前規劃最大的綜合文化園項目[57],用地1100畝。自2012年開始,赤溪街道開始徵地工作[58]。
雲水山莊座落在市西南郊區(插口村),距市中心6公里,山莊依山傍水,座北朝南,遠眺仙霞山脈,近收衢江於眼底。山莊廣泛運用唐、宋、元、明、清時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建築獨具風格,山莊占地3萬多平方米,是一家集文化交流,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休閒觀光園, 是蘭谿市首批三星級農家樂單位。區內占地1500㎡唐傳佛教「如來寶殿」,藏有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時期的木、磚、石雕件上萬件。還有500㎡的明清建築「秀野書畫」、容納百人的竹木餐廳、可供300多人的野吹燒烤廣場等休閒娛樂設施。二期建築將建30幢仿明清建築的小木屋,中型會議室,水上娛樂活動中心,垂釣中心,戶外體能訓練基地等。為市級農家樂經營戶三星級[59]。
休閒農莊位於蘭谿市赤溪街道下洪溪村,為市級農家樂經營戶三星級[60]。
- 赤溪、橋頭溪、荷家溪三溪在插口相匯注入衢江,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此地建設有蘭溪雲水山莊;然因鄰近衢江,地勢低洼,幾乎每年汛期,插口村都首當其衝遭遇洪災,故歷年來水利堤防工程不斷被完善。有「浙江堤壩看蘭溪,蘭溪堤壩看赤溪」一說[61]。
- "蘭溪第一塘":常滿塘。常滿塘面積500多畝,為全市最大湖塘,塘內塘外綠樹成蔭,鬱鬱蔥蔥,魚蝦肥美,白鷺成群[62]。
- 該街道還藏有栽培於宋代的寶貴樟樹,樹高15米,胸徑352厘米;夏天時候鬱鬱蔥蔥,不少村民在此樹下乘涼,小孩亦樂在此地玩耍。此樹為蘭谿市保護名木,保存於原楊塘鄉初中舊址外[6](1998年4月原楊塘初中併入原赤溪初中)。
生態建設

常滿塘村因塘而名,素有「蘭溪第一塘」的美譽,是省3A級景區村[63],是極佳賞荷地。常滿塘村的這口池塘叫常滿塘,它有「蘭溪第一塘」之稱,塘中建有石橋,岸邊楊柳依依,遠遠看去,竟似西湖的秀美。荷花種植戶介紹,千畝荷花園在六月初就開始陸續綻放,為了讓荷花園更有觀賞性,前期種植的時候選用了幾款優良的品種。「[64]

彩䴉是國家一級保護群居動物,主要棲息在溫暖的河湖及沼澤附近,有時也會到稻田中活動。在我國,由於棲息地減少等原因,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曾一度宣布彩䴉在中國絕跡,直到2009年中國境內才開始出現它們的蹤跡。蘭谿市赤溪街道常滿塘村田園裡多次出現四隻彩䴉。青銅栗色的體羽,嘴長而下彎,兩大兩小四隻彩䴉時而翱翔藍天引頸長嘯;時而在荷花田裡翩翩起舞追逐嬉戲。[65]
民俗諺語
- 一籮窮,二籮富,三籮開襠褲,四籮賣豆腐,五籮開當鋪,六籮騎白馬,七拷神鑼,八籮煞雅釀,九籮做長工,十籮當皇帝.
- 春寒多雨水。
- 二月二,晴一晴,起風落雨到清明。
- 日照中,兩頭空(春雨期間,中午轉晴,傍晚仍然下雨)。
-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螞蟻搬家有大雨。
- 五月西風大水兆,六月西風石板翹。
- 雨打早午更,雨傘不用撐。
- 西虹晴,東虹雨。
- 春霧雨,懂霧雪。
-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 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襖送。
- 一九、二九,寒風凜冽怕出手;三九潑水結冰冰上走;四九三十六,門前掛冰笤;五九凍死嗯(方言,指牛犢);六九地氣暖;七九、八九,河邊出楊柳;九九八十一,出鏟畈麥赤膊曬背脊。
文化風采
- 清代起,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要舉行為期三天的三月三石龍頭廟會(建國後改稱物資交流大會),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和個體經商戶前來趕會,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各類商品,目不暇接。每年廟會都要邀請戲班演戲,熱鬧非凡。至今仍是盛況空前。
- 同金華周邊縣市一樣,出嫁的女兒有二天不能在父母家過,一個是除夕,一個是冬夜。金華地區有句民諺,叫做:「過個年,去個爺(父親);過個冬,去個公。」意思是說出嫁的女兒在自己父母家過年對娘家不好,會帶來穢氣,可能會克死自己的父親。所以一般懂事的女兒結婚後都不在自己父母家過除夕和冬至。但現在有很多人也不顧忌這個了,女兒出嫁後在自己父母家跟父母一起過年的大有人在。
- 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在蘭溪首承自赤溪。早在元朝末年,赤溪楊塘一帶就流傳著端午節划龍船的習俗[66]。在2006年和2009年,赤溪街道舉辦兩屆「划龍船」比賽,重新開啟了傳統習俗延續;後該賽事升級為蘭溪金秋龍舟賽,從中選拔優秀隊伍參與省級比賽。
- 臘月撣塵、切凍米糖,冬至釀年酒、炒米胖、捕年魚,過小年夜,貼年對,謝年,年夜飯吃年糕,過除夕,年初一迎新年祭祖墳,初二拜年,正月十五鬧元宵迎龍燈舞獅子[4]。
- 元代大司徒陳萍的墓址位於赤溪街道插口村青山壠。然該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已經被盜,那個時候修水渠,就把古墓中陪葬的石構件埋在了下方,近年修330國道,又陸陸續續被挖了出來[67]。
-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楊塘毛馴山曾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印紋陶瓷和石器。
- 1987年姓潘村迎燈山南側發掘東漢古墓葬,出土文物有盆、雙耳陶罐、小石斧等。
- 山背村、俞家村、後龔村古建築較多,其故民居建築及廳堂極具特色。
2013年1月,蘭溪首部自製22集電視連續劇《紡織人家》在蘭溪電視台首播。電視劇由蘭溪電視台和赤溪紡織龍頭企業浙江彩之源紡織有限公司聯合攝製[14]。該劇是市廣播電視台首部自拍自製並達到國家播出標準的電視劇。本劇通過紡織人家兩代人的創業愛情故事,展現蘭溪紡織行業艱苦奮鬥、轉型升級的歷程,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採用蘭溪演員、蘭溪場景,並融合了蘭溪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 《紡織人家》的導演團隊來自浙江電藝影視有限公司[68],全部是蘭溪演員、蘭溪場景、蘭溪故事,融合了蘭溪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69]。
《赤溪街道志》編纂工作從2012年12月開始,經過了充分準備,搜集資料,縱記史實,幾訂綱目,反覆修改,數易其稿,最終完成了約75萬字,分15編、68章、214節的志書專著,配有記、詩賦、圖表、錄、照片等。志書前有所稽,後有所鑒,貫古通今,內容翔實,全面客觀記述了赤溪的自然、經濟、社會興衰變遷的歷史,是了解赤溪、認識赤溪的珍貴地情資料。
出版發行:浙江大學出版社
版印次:2014年9月第一版
定價:138元

本書由蘭谿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國成作序,蘭谿市政協主席劉成芝題字。吳國成在序中寫道:「盛世修志,志載盛世」是歷史賦予當代人的擔當,義不容辭。對於赤溪街道來說,《赤溪街道志》是一部興利除弊的「資治通鑑」,對於全街道人民,特別對青少年來說,是一份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鄉土教材;對於身在他鄉的赤溪籍兒女而言,更是一筆溝通信訊,記憶鄉音,解慰鄉情的精神財富[70]。
- 2014年3月4日,中國經濟導報:《蘭溪赤溪:從毛巾之鄉啟程 打響城郊經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4年10月29日,都市快報:《蘭谿市赤溪街道所有村莊都有一口池塘可游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歷史名人
生於1267年,卒於1322年,字希軒,號碧湖,蘭溪甘棠鄉人,宋丞相陳宜中侄子。自小兼通梵教,騎射亦精。後入朝,以功拜大司徒,進階銀青榮祿大夫。卒葬蘭溪甘棠鄉施家青山壠[71]。
在元代,漢人、南人出任宣政院使僅有一例,比率極低 (2%)。陳萍 (1269-1325[72]) 以南人出身而得任此職,情況特殊,需要說明。陳萍先祖原為燕人,後隨宋室南遷。陳萍父自中為宋大都督府行軍司馬,提兵拒守汾水關,執節以死。伯父宜中官至宋右丞相兼樞密使,宋亡後棄官浮海不返。陳萍與二兄幼育於外家。元世祖滅宋,特命物色故宋丞相子弟之留江南者,陳氏兄弟遂入大都。陳萍「善梵學」,被旨賜名輦真加剌思,入侍裕宗於東宮。成宗即位,以「先朝舊臣,尤加眷遇」,土蕃有警,「詢於在廷,無以易公」,特拜宣政院使。清楚說明陳萍得任此官,在於兼具裕宗怯薛與嫻熟藏務(「習於西事」)兩項優勢[73]。
中醫,姓潘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開始學醫,對小兒科頗有造詣,民國三十六年(1947)病故[4]。
石龍頭姓潘潘氏家訓十款:敦孝悌,尚廉恥,重禮讓,務本業,擇婚姻,慎交友,肅閫範,睦宗族,嚴立繼,崇譜牒。
外部連結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