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赫布里底群島 (序曲)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创作的音乐会序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赫布里底群島》(德語:Die Hebriden作品26),又名《芬格爾山洞》(Fingalshöhle),是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孟德爾頌於1830年創作的音樂會序曲,1832年進行了修改,並於次年出版。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先驅,也是交響詩的前身之一[1][2]

概述

《赫布里底群島》的靈感來源於孟德爾頌的一次英國之行,尤其是1829年他前往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斯塔法島的旅行。斯塔法島上有著名的玄武岩海蝕洞——芬戈爾洞英語Fingal's Cave。據說,孟德爾頌在看到這座島嶼後,立即記下了作品的開頭主題,並且把這段旋律寫給了姐姐范妮。孟德爾頌在信中寫道:「為了讓你理解赫布里底群島對我有多麼深刻的影響,我將在那裡獲取的靈感寄給你。」[3]該作品於1830年12月16日完成[4],最初命名為《孤島》(Die einsame Insel)。孟德爾頌後來修改了樂譜,並將其更名為《赫布里底群島》。修改版於1832年5月14日在倫敦首演[4],由托馬斯·阿特伍德英語Thomas Attwood (composer)指揮[5]。1832年6月20日完成了最終的修訂[4],並於1833年1月10日在柏林由作曲家本人指揮首演[6]

2002年,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以60萬英鎊購得該曲的一份手稿[7]

Remove ads

音樂

作為一部音樂會序曲,《赫布里底群島》並不是戲劇或歌劇的前奏,而是以一部完整的作品存在。該曲並沒有講述一個具體的故事,而是描繪了一種情緒和一些場景。[8]

該曲由兩個主題構成。開頭的主題由中提琴、大提琴和巴松演奏[9],富有抒情性,意在表達洞穴的壯麗與神秘,以及由此產生的孤獨和寂寞之感。第二主題則表現了海上波動與「翻滾的海浪」[3]

該曲的配器包括:2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2支巴松、2支圓號、2支小號定音鼓弦樂。演奏時長在10分半到11分半之間。

評價

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赫布里底群島》自首演以來便成為管弦樂標準曲目,至今仍被廣泛演奏。約翰內斯·布拉姆斯曾高度評價這部作品:「如果我能夠寫出像《赫布里底群島》序曲那樣的作品,我願意用我自己的全部作品與之相抵。」[10]理察·華格納聽過這部作品後,稱孟德爾頌是「第一流的風景畫家」[1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