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赫希施塔特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赫希施塔特之戰(法語:Bataille de Höchstädt)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爆發的會戰,戰場位於今巴伐利亞多瑙河畔赫希施泰特,交戰雙方分別是維拉爾元帥指揮的法國、巴伐利亞聯軍與斯蒂霍姆伯爵指揮的帝國軍。
1703年夏,法巴聯軍沿多瑙河進攻,威脅神聖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巴登藩侯路德維希·威廉為防止其進入帝國腹地,率軍入侵巴伐利亞,奪取奧格斯堡。之後,路德維希命令斯蒂霍姆率18,000人於多瑙沃特渡多瑙河,聯合進攻在諾登多夫的法巴聯軍。然而當斯蒂霍姆於9月19日抵達赫希施塔特時,維拉爾已經率軍先至多瑙沃特。
9月20日清晨,斯蒂霍姆伯爵發現15,000人的法巴聯軍主力部隊自多瑙沃特逼近,同時迪松侯爵率8,000人的部隊在其後方。他遂決定北撤至訥德林根,卻在撤退途中遭迪松侯爵襲擊。帝國軍擊退人數居劣的對手,但法巴聯軍主力部隊於上午11時抵達戰場,在數小時的戰鬥中重創帝國軍,並意圖封鎖其北向道路。利奧波德·馮·安哈特-德紹率部頑強抵禦法軍進攻,掩護其餘部隊有序撤退。
Remove ads
背景
1701年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次年巴登藩侯路德維希·威廉率帝國軍圍攻蘭道城,後於9月9日攻陷該城。之後,路易十四下令卡蒂納派出一支由維拉爾指揮的派遣軍團前往德意志地區,與盟國巴伐利亞會合[4]。10月13日,維拉爾欺騙帝國軍,法軍不受抵擋地渡過萊茵河[5]。10月14日上午,法軍與帝國軍在弗里德林根堡附近相遇,法軍勝利並打通前往多瑙河的道路[6]。然而之後巴軍的消極讓法軍浪費了十五天的進攻機會,最終只得前往梅斯進入冬營[7]。
1703年2月12日,維拉爾再次率軍渡過萊茵河,準備與巴伐利亞軍會合[8]。3月9日,法軍攻下萊茵河重鎮凱爾[9]。與此同時,巴伐利亞軍佔領多瑙河上的數個重要節點。之後,維拉爾繞過帝國軍防線,跨越黑林山向多瑙河移動,於5月9日與巴軍相遇[10]。維拉爾在兩軍會合後提出直接沿多瑙河進攻神聖羅馬帝國帝都維也納進攻,但被馬克西米連否決。其反而選擇突擊蒂羅爾地區,但於8月底被迫撤退[11]。9月1日,維拉爾與被逐出蒂羅爾的巴伐利亞軍在迪林根會合[12]。與此同時,巴登藩侯路德維希·威廉揮師入侵巴伐利亞,布陣在多瑙河畔迪林根以北的豪恩斯海姆。9月3日,他留下斯蒂霍姆伯爵率18,000人牽製法巴聯軍,親率小部隊於蒙德京根渡多瑙河,進軍奧格斯堡,威脅巴伐利亞首都慕尼黑。馬克西米連與維拉爾猝不及防,急欲攔截,留下迪松侯爵率13,000人把守迪林根[13]。9月6日,帝國軍攻陷奧格斯堡,法巴聯軍遂退守多瑙河右岸、迪林根以東40公里的諾登多夫。巴登藩侯命斯蒂霍姆伯爵於多瑙沃特渡河,與之合攻法巴營地。然其火炮遲滯,維拉爾與馬克西米連搶先抵達多瑙沃特,並命迪松侯爵自迪林根進軍。9月19日,斯蒂霍姆伯爵停留在赫希施泰特,不知此時維拉爾的主力部隊已經阻擋住其前進路線,而迪松還率8,000人自其後方逼近[1]。
Remove ads
戰鬥
帝國軍當晚駐紮於距赫希施泰特7.7公里的施文寧根外平地。9月20日清晨6時,巴伐利亞騎兵斥候自多瑙沃特趕來,在塔普夫海姆與普魯士部隊前哨交鋒,同時帝國軍的徵糧隊遭遇謝拉德將軍指揮的迪松侯爵前哨部隊。斯蒂霍姆伯爵正確判斷自身受兩面夾擊,遂與副手施倫堡伯爵及普魯士部隊司令德紹緊急商議,認定當前陣地難以固守,決定沿施文寧根至訥德林根北向撤退。其隨後鳴放三響火砲,示警全軍歸隊[14]。

不幸的是,此信號與維拉爾元帥和迪松侯爵事先約定的進攻信號相同。迪松誤以為維拉爾已準備就緒,於上午8時提前發動攻勢,當時維拉爾尚在數里之外。此舉雖暫阻帝國軍撤退,雙方在一系列激烈交火中傷亡慘重,但帝國軍最終擊退人數較少的法軍。至上午11時,迪松部隊在抵禦多時後瀕臨崩潰。斯蒂霍姆伯爵以為勝局已定,卻發現法巴主力軍已抵戰場。阿爾科伯爵率領的巴伐利亞騎兵立即衝擊帝國軍陣線,為較緩慢的步兵爭取時間,切斷其通往訥德林根的道路[15]。
至13時,帝國騎兵激戰近五小時,損失慘重。斯蒂霍姆伯爵下令騎兵撤離,而步兵則需自行突圍。四營法軍步兵曾一度阻擊攜帶龐大輜重的帝國步兵,但後者數次拚死衝鋒方重開道路。最終,德紹率後衛部隊頑強抵抗,為帝國步兵餘部爭取脫逃時間[2]。
Remove ads
後續
至16時,帝國軍步兵全部撤離戰場,斯蒂霍姆伯爵率軍撤往訥德林根,巴登藩侯率軍撤往萊茵河方向,帝國軍的部署陷入混亂[16]。此場會戰的傷亡估計不一:維拉爾在其回憶錄中宣稱殺傷及俘虜逾12,000名敵軍,己方僅損失1,000人[2],並常被後世英語書籍引用。奧匈帝國歷史學家加斯東·博達爾則估計帝國軍損失約4,500人,法巴聯軍損失約1,500人[3]。普魯士王國檔案記載其參戰的6,000人部隊損失900人,其餘友軍損失約3,000人[17]。之後,維拉爾與馬克西米連·埃曼紐對隨後的作戰方向產生分歧,維拉爾主張追擊斯蒂霍姆伯爵,馬克西米連主張圍攻奧格斯堡,最後維拉爾因兩者之間的矛盾被召回國[1][18]。
註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