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超臨界翼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临界机翼
Remove ads

超臨界翼型英文Supercritical airfoilSupercritical Wing)是飛機翼的一種,其設計有別於傳統機翼,其主要功能在於減輕穿音速飛行的波阻效應(wave drag)。波音757是第一型首飛的採用超臨界機翼的量產飛機。現如今,超臨界機翼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了。

Thumb
傳統機翼(上)及超臨界機翼(下)的剖面及氣流(藍色區塊)。可以看到超臨界機翼將震波發生的位置(紅色線)大幅延後、降低強度,後方也較不會發生邊界層分離現象

機翼設計

超臨界翼型的外型設計,由NASA工程師理查·惠特科姆(Richard T. Whitcomb)於1967年首先提出,但1940年德國航太中心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即有類似研究。F-104的改裝機NASA 806(TF-8),最早用於超臨界翼型試驗,進行了大量風洞及飛行驗證。NASA 829(TF-104G),承擔更多複雜氣動試驗任務。

傳統機翼上表面較彎曲,可以增大空氣流速從而提高升力,且越彎曲氣流越快,但也帶來一個問題,即在飛機接近音速時,上表面的空氣有可能已經超過音速,超音速的氣流會產生震波,帶來很大阻力,因此超臨界翼型有著比傳統機翼更平坦的上表面,較薄弧度也較大的後緣,而且向上彎曲、較大的前緣半徑

相關連結

參考

  1. Hans-Ulrich Meier, Die Pfeilflügelentwicklung in Deutschland bis 1945, ISBN 3763761306 Einspruch (1984) gegen US-Patentschrift NASA über »superkritische Profile«, basierend auf den Berechnungsmethoden von K. H. Kawalki (1940) p.107. German
  2. Anderson, J: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 p. 622. McGraw-Hill, 2001.
  3. ibid.: p. 623.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