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超大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超大胞(supercell,中國大陸譯超級單體,香港譯超級胞)是雷暴的一種,擁有深厚、持續旋轉上升氣流的中氣旋。[1]由於這個原因,這些雷暴有時被稱為旋轉雷暴(rotating thunderstorms)。[2]在雷暴的四種類型(超大胞、颮線、多胞和胞)中,超大胞是最不常見,同時也是破壞力最大的一種。超大胞常常孤立於其他雷暴而存在,可以影響32公里(20英里)高度範圍內的氣候。[3]
超大胞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經典、低降雨(LP)和高降雨(HP)。低降雨超大胞通常發生在乾旱缺水地區,而高降雨超大胞常發生在濕潤地區,如美國的高原地區。雖然在符合發生條件的天氣下,超大胞可能會出現在世界任何地方,但它們多數出現在北美大平原,一個以龍捲風走廊而聞名於世的地區。[4]
Remove ads
形成
-
(1)風切(紅)誘發風的旋轉(緑色)
-
(2)上昇氣流令旋風向上彎曲
-
(3)受旋轉的空氣柱影響,上昇氣流也開始旋轉
特性
超大胞常孤立於其他雷暴,儘管它們有時也嵌入颮線之中。通常情況下,超大胞出現在一個低氣壓系統的暖區,移動方向一般是北北東,路線與低氣壓的冷鋒方向一致。超大胞可以持續幾個小時,因此它們被稱為準穩態的風暴。超大胞有能力偏離平均風。如果人們追蹤到偏左或偏右的平均風(相對於垂直風切),他們會稱其為「left-movers」或「right-movers」。超大胞有時會發展為兩個獨立的,旋轉方向相反的上升氣流,這將導致超大胞分為兩個:一個向左移動,另一個向右移。
超大胞的體積可大可小。它們通常會帶來大量的冰雹、強降雨、大風,以及下擊暴流。一些類型的超大胞的中氣旋內可派生出龍捲風,雖然只有不到40%的概率會發生這種情況。[5]
地理
在合適的天氣條件下,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產生超大胞。第一場被認定為超大胞雷暴發生在英格蘭的沃金厄姆,由基思·布朗寧和弗蘭克·拉德拉姆於1962年研究得出。[6]布朗寧的最初工作是跟隨萊蒙和多斯韋爾去研究現代概念的超大胞模型。[7]在一些可用的記錄中,超大胞頻繁出現的地區包括美國中部的大平原和加拿大南部一直到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地區、阿根廷中東部及相鄰的烏拉圭、孟加拉國和印度東部的部分地區、南非,以及澳大利亞東部。[8]但偶爾超大胞也出現在溫帶地區,比如中國東部,以及歐洲。由於相似的特性,龍捲風經常出現的地區,超大胞也經常出現,詳細情況請參閱龍捲風氣候和龍捲風巷。
影響

超大胞可以帶來大量冰雹、破壞性大風、致命的龍捲風、洪水、危險的雲對地閃電,以及豪雨。超大胞造成的破壞雖然沒有龍捲風那麼引人注目,但也十分危險。超大胞可造成風速超過148 km/h(92 mph)的大風,[9][10]下擊暴流可造成類似於龍捲風的損害。惡劣天氣帶來的洪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11]
圖庫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