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趙佶草書千字文

趙佶書法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趙佶《草書千字文》[1]趙佶宋徽宗的姓名,傳《草書千字文》書寫於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此卷高31.5公分,寬1172公分,紙本,以描金雲龍箋書寫,紙長三丈多,無一接縫,文末鈐[註 1]「御書」印一枚,花押「天下一人」[註 2],現由遼寧省博物館收藏[1]

快速預覽 趙佶《草書千字文》, 時代 ...

簡介

千字文[2]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為南梁朝的周興嗣奉旨編作的一首長韻文,篇文由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史載梁武帝蕭衍集取王羲之寫的一千個字帖,想讓親人作為習練書法的字帖,但覺得這千字的排文雜亂無章,於是命散騎侍郎周興嗣(470年─521年)重新編文,周興嗣竟然在一夜之間將《千字文》[2]編成,滿頭鬢髮皆白。[3][4]由於這篇一夜傑作全文理脈貫通,編組優美,又句句引經,字字用典,加之語體簡明容易誦記,非常適合童齡學習。《千字文》[2]不僅令周興嗣完成了王命,也造就了一部傳頌一千五百多年的啟蒙鉅著,此文是自六朝以來盛行最久的一篇通學字書。同時,也是歷代書法家,爭相揮毫的精典文本。

宋徽宗趙佶 (1082年-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弟弟,哲宗無子,病逝後向皇后逐立他為帝,為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才藝的皇帝之一,史上著名的大畫家和大書法家,他的藝術造詣極高,自創「瘦金書」字體。他的「亓」花押,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在位25年,可惜晚年寵信權臣及宦官,導致宋朝滅亡,被俘虜折磨而亡,一位才華絕代的藝術家,最終成了亡國君,後世元朝丞相脫脫在《宋史》中說:「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5]

趙佶一生不知寫了多少卷的《千字文》[2],流傳至今,僅存兩件:一件為瘦金體,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為草書,藏於遼寧博物館[1]。此篇《草書千字文》,以狂草寫成, 孫承澤在《庚子消夏錄》中說:「徽宗千文,書法懷素。」可知徽宗《草書千字文》的學習取法對象為唐朝懷素,書法史評為:「與懷素相比,委實伯仲難分」。此作是趙佶於宣和壬寅(1122年)四十歲時所書,此卷作品寫的精妙,在全長三丈餘的金箋紙上一氣呵成,幾無敗筆,達到縱心奔放,意度天成,任意馳騁的極致,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中國書畫定級圖典》寫到:「書法學唐人懷素草法,但全出於自運,筆法勁健流暢。因筆劃挺健似瘦筋,故其所作楷書被稱為瘦金書,此卷草書亦有其意。後歸清內府收藏。本幅鈐有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鑒藏印,於《清河書畫舫》[6]著錄。此卷為趙佶草書的代表作,且全卷書用泥金雲龍箋,長達十一米多而無一接縫,是北宋高度發達的造紙術的實物證明,故定為國寶。」由是,國家文物局的書畫鑒定組專家們,將趙佶《草書千字文》卷[1]定為「國寶一級文物(書畫類)」,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7][8][9],由此可鑒知歷史對宋徽宗這件《草書千字文》[2]的珍視程度。

Thumb
宋徽宗 趙佶《草書千字文》[1]
Remove ads

歷代評論

  • 明初曹明仲在《格古要論》記載:「予嘗見宋徽廟御書千文,其首尾長五丈有奇,信乎匹紙三丈也。」[10]
  • 明初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說:「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11]
  • 清初孫承澤在《庚子消夏錄》中指出:「徽宗千文,書法懷素。」
  • 當代書畫鑒定家楊仁愷評:「此卷草書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騰猿過樹,逸虬[註 3]得水;有的或連或絕,如花亂飛;有的若枯松之臥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有的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此卷草書行筆飛動,全長數丈,一氣呵成,幾無敗筆可尋。」
  • 當代書畫鑒定家徐邦達評:「此是徽宗晚年真跡,筆法勁健流暢,稍學懷素,也不為師法所拘,應是極得意筆。」

藏本

  • 遼寧博物館藏藏本[1]

真偽鑒析

中國國家文物局書畫鑒定組專家及楊仁愷、徐邦達等多位近代書畫鑒定家及明清書畫名家,一致推崇遼寧博物館藏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卷為真跡,但有也專家持不同的看法,如:當代書畫鑒定家王乃棟在「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真偽鑒定與贗品失誤度」[12] 文中提出幾點質疑,整理如下:

書畫本體的藝術性

  •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中書寫不佳的字:
    • 頭重腳輕的「萬方」。
    • 頭輕腳重的「通」字。
    • 左右分家的「張」、「映」字。
    • 上下脫節的「巨闕」字。

書畫作者的藝術風格和筆墨特性

  •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中筆法肥濁拖拉,結體粗軟庸俗的字:
    • 「審」、「黎」、「射」、「嵇」等字。
  •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中向上連筆運筆拙劣的字:
    • 「束」、「帷」、「帝」、「煒」、「市」等字。

書法字體的規範性

  •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中不符草書規範的字:
    • 如「母」字:非每非母;「紙」字:非姿非紙;「皆」字:非湛非皆;「貌」字:非翰非貌。

以上說明書者不懂運腕用鋒,一位楷書筆法精巧瘦勁的書法家,所寫的草書出現肥俗粗濁的筆劃,令人無法理解。

書畫作品來源考證

  •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竟是一件來歷不明的「三無」作品:
    • 最早的收藏印章由清乾隆鈐蓋,通篇無一方宋、元、明及清初人的收藏印章。
    • 卷後無一字宋、元、明及清初人的題跋。
    • 查遍宋、元、明及清初人的文獻,查無其他著錄此卷的書籍記錄,在古籍中僅見收錄於《清河書畫舫》[6],而且這條著錄是否指的就是這卷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也頗受質疑。

碑帖字體線條比較

  • 故宮博物院館藏《宋刻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拓本(明代流傳):
    • 此拓本草書字體的線條較細,粗細差距不大,依稀可見瘦金體風範,比較符合宋徽宗草書的書風。
    • 與墨跡進行對比,墨跡本線條粗細與宋刻拓本相差懸殊,細者如絲,粗者如杵,結字聚散亦多失誤,藝術性不佳,墨跡極有可能是依據拓本仿寫。
  • 《宋刻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拓本因屬當代摹刻,不可能有後人的收藏印章。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據以複製,所以通篇不見宋代以後的古人藏印。

書畫作品用紙問題

  •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所使用的泥金龍紋箋紙常被作為真品書寫的物證,但據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宣和龍箋、金粟藏經紙,俱可飾裝褫耳」[13],可見明代時還經常使用這種紙,故不能以用紙來做為真偽的憑據。

書畫贗記問題

  • 王乃棟說:「在鑒定古書畫時注意尋找作偽者故意留下的破綻,往往可以十拿九穩地識別贗品。」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中作偽者留下的贗記[註 4]
    • 寒來暑往的「來」字,寫成了「卒」字,來字中間一豎寫成了拐彎的方折形。
    • 起翦頗牧的「翦」字,寫成了「剪」字,還刀上出頭成為「力」部。
    • 駭躍超驤的「驤」字,右下角寫出了一個「麗」部,成了既非驤字又非驪字。
  • 清初孫承澤在《庚子消夏錄》卷八記錄一卷-宋徽宗《草書千文》中說:「徽宗《千文》,書法學懷素而腕力弱甚,後題『宣和壬寅御書』,上用『御書』印,簽押。有雲林、子久及黃琳、袁柳莊諸收藏印。予得之亂後,今已贈人。」孫氏仍懷疑此卷不是真品,所以「今已贈人」。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