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軟媒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軟媒體(英語:Soft media)分發的內容以評論、娛樂、藝術和生活方式為主。軟媒體可以以電視節目、雜誌或印刷文章的形式傳播到各地。來自軟媒體的傳播被稱為軟新聞,而如果新聞內容嚴肅,則為硬新聞[1]。
軟新聞被定義為以娛樂或實用資訊為主的新聞[2]。新聞的軟硬經常被比較,約翰扎勒將後者定義為「涉及國家領袖、重大事件或問題,亦或特大刑事案件或自然災害」。雖然二者皆旨在為受眾提供資訊,但兩者包含的內容和傳播方法亦不一致。通過軟媒體形式傳播的軟新聞通常包含在娛樂節目或娛樂資訊報刊。
背景
與軟媒體相關的術語有很多,其中包括軟新聞和信息娛樂。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軟媒體的衍生。不論軟硬,媒體的基本作用都是為公眾提供信息[3]。雖然媒體角色不變,但形式並不受限。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隨著新聞機構將其廣播與新聞節目娛樂化,軟硬媒體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4]。這些新聞機構中的許多都創建了一個敘述,從早上開台到晚間的一段時間都會播放娛樂內容[5]。
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很多娛樂和生活風格雜誌(如時尚、女士家雜誌和O: 奧普拉雜誌)開始涉足政治領域。這說明美國各媒體正在成為政策和政治信息的提供者[6]。
效果
美國人平均每天電視收視時間超過五個小時[7]。在此期間,他們提供硬新聞直接或通過軟新聞間接關注政治、外交和政策的新聞和資訊。這些主題穿插在黃金時段的各種節目之中,尤其是在國家爆發政治危機之時。研究表明,在這種情況下報道的新聞會吸引與政治保持距離的人開始關注相關事宜[1]。總體而言,更多的人習慣收視硬新聞。但是,與政治參與度高的人相比,那些政治參與度較低的人可以從軟新聞中獲得更多信息[8]。
研究還表明,接觸軟新聞會影響消費者的態度。軟媒體已被證明可以增加特定候選人的支持度,與候選人的政見和承諾相比,軟媒體對與政治保持距離的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在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研究人員發現,在白天的脫口秀節目中,不涉及政治的人可能會發現節目中的候選人可能比其他候選人更加討喜[9]。研究表明,政治外人士不考慮政治立場和政策是否符合個人利益,而是看他的討喜程度。
在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除了體育新聞,硬新聞比軟新聞更受關注。而且該結論幾乎適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由於軟新聞的關注率低下,對因軟新聞的公眾參與而增加的支持率常常不被統計進總支持率中[10]。
在另一項研究軟新聞報道對投票行為的影響的研究中,提出了奧普拉效應,這表明收視、收聽或閱覽軟新聞對政治外人士的投票計劃有積極影響[11]。除此之外,鮑姆和賈米森的研究發現,在軟媒體上觀看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會也會影響他們的投票意願[11]。
Remove ads
參見
- 垃圾新聞
- 最不令人反感的計劃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