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辨喜

印度印度教的僧人和哲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辨喜
Remove ads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通稱辨喜[1]梵語स्वामी विवेकानन्द直譯 辨-喜」、英語:Swami Vivekananda;1863年1月12日—1902年7月4日),原名納倫德拉納特·杜塔孟加拉語নরেন্দ্রনাথ দত্ত,英語:Narendranath Dutta),孟加拉人,近代印度教哲學家、宗教改革家,印度民族主義與新吠檀多哲學的先驅人物。「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為其法名[2]

快速預覽 辨喜 स्वामी विवेकानन्द, 出生 ...

1863年,辨喜出生於加爾各答卡雅斯塔家庭,自幼便對宗教靈性感興趣。1870年代至1880年代,辨喜先後在加爾各答區立學院加爾各答大學達夫學院英語Scottish Church College學習,畢業後便拜羅摩克里希納為師,投身印度教活動。1888年起,辨喜作為托缽僧週遊印度各地,廣泛接觸印度的民眾。1893年,辨喜打破了印度教教徒不得出海遠遊的傳統,前往美國芝加哥參與世界宗教大會,之後還在美國各地發表了數十場探討吠檀多哲學的演說,在西方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被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聘請後,辨喜在1896年創作《吠檀多哲學》、《業瑜伽》、《王瑜伽》,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紹了瑜伽。此外,他還在同年於紐約創辦吠檀多研究會,開始向西方世界傳播吠檀多哲學。[2][3]

在美國、西歐等地進行巡迴演講後,辨喜於1897年回國,受到印度各界的歡迎。同年5月1號,他在加爾各答創辦羅摩克里希納機構英語Ramakrishna Mission,該組織在後來成為印度最具影響力的宗教改革組織之一。1899年,辨喜前往喜馬拉雅山麓創辦不二論學院英語Advaita Ashrama,旨在對吠檀多哲學進行研究與改革。同年6月後,辨喜再度前往美國演講,並出席法國巴黎的世界宗教史會議。1902年,辨喜因健康情況惡化逝世,終年39歲。[2][3]

辨喜被本國民眾普遍認為是印度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甘地泰戈爾奧羅賓多錢德拉·鮑斯等重要人物均受其思想影響(詳見辨喜的影響英語Influence_and_legacy_of_Swami_Vivekananda)。辨喜的生日更是被印度政府尊為全國青年日,每年的這一天均有紀念活動。[4][5]

Remove ads

圖冊

相關著作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