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遼東燕秦漢長城遺址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遼東燕秦漢長城遺址群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通化市渾江中段及其支流富爾江蝲蛄河大羅圈河兩岸的山嶺和溝谷隘口的一批戰國西漢時期的烽堠、障候城堡、關隘等建築群。這些建築群構成了一條呈連線分布、高度密集、關係緊湊的軍事防禦線,被認為是走向不明的秦漢遼東障塞長城遺蹟中的一段。[1]

目前已發現獨立烽堠址 17 墩,疑似地點 10 余處;障堡址 11 座, 疑似地點 2 處;關隘址 2 道,加上障塞群所拱衛的 3 座大型行政類郡縣城址,總數多達 40 余處。平均間隔 2.5-3公里。

遺址列表

大型郡縣城址

平崗山城

烽燧,漢代稱烽、燧、亭、台、 煙墩,是一種是利用烽燔煙火傳遞軍情的小型建築,即烽火台。望堠,又稱「斥候」,是一種用來守望、觀察的簡易建築,即後來的瞭望台。烽燧與望堠往往配合使用,基本設置在一起。

沿江狍圈溝烽墩

位於三棵榆樹鎮沿江村南臨江階地上,西隔富爾江與遼寧省新賓縣旺清門鎮孤腳山秦漢烽台相望, 距離約 4 公 里。烽墩築於江東高丘頂部,平面呈橢圓形,土石堆築,東西直徑約 30 米,南北徑約50 米,地表遺有大量火燒石、紅燒土。在烽台上採集到 2 件打制石鎬殘段、1 件刮削器、1 件環狀石器(殘)和夾砂褐陶片、 泥質陶片,另在距烽台北約 700 米處「高麗城子」 遺址採集到 1 件完整的磨製玉鑿、打制石鎬 3 件、 夾砂紅褐陶圓耳殘段 1 件。 縣文普隊曾在這裡採集過 1 件夾砂陶豆殘柄等器物。

慶生東山烽台

位於英額布鎮慶生村東約 1 公里半山腰坡地上 ,2008 年 5 月發現。北距窯上烽墩約 6 公里,西距小都嶺采銅冶鑄址烽台約 5 公里,東距金斗鄉砬縫村平地障城 直線距離約 3 公里。烽台呈饅頭狀圓形,高出地表約 4-6 米,南高北低,台頂緩平,直徑約 15 米。用黃土、碎石堆築而成,就地取材,地表遺有人為加工過的花崗岩石塊,另有大蓋石。

金斗西崗烽墩

位於金斗鄉金斗村西崗階地北坡上,2008 年 5 月發現。西距砬縫障堡址約 3 公里,東距小南溝障堡址約 3 公里。烽台平面呈橢圓形,土石堆築,高約 8 米、直徑約 20 米。烽台上地表採集 1 件完整的磨製石斧、2 件打制石鎬殘段和數件夾砂陶片。距烽台南部約 400 米西崗遺址階地上,地表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曾採集到蚌器、硯磨盤、鐵器殘片等器物。石器中以鎬、斧、鏃、石網墜、刀、鑿、刮削器、磨棒等生產工具居多,1985 年縣文物普查隊採集的石 鎬達百餘件3。當地村民稱早年修築公路收費站時,挖出不少青銅兵器。

三合堡西山烽台

位於快大茂鎮三合堡村西山頂,2008 年發現。 烽台北與快大茂鎮河夾信烽台相望,兩墩直線相距約 3 公里,東南與三合堡平頂山障城遙對,兩點直線距離約 4 公里。烽台選擇一呈橢圓形自然山丘之上,居高臨下,四周地勢陡峻,東側殘留十餘米長人工挖掘的塹壕,修築方法與通化縣小南溝障塹遺址、 黎明北山障城塹壕相同。1996 年 7 月,村民在烽台山下南坡階地邊挖豬圈時發現古房址,出土一批陶器被摔毀。

大茂山烽堠群

計 3 墩,均位於快大茂鎮茂山公園山上,1992 年以後陸續發現。1 號烽堠位於山頂制高點上,四 周障塞城址一覽無餘,1993 年為縣電視差轉台建築破壞,現地表散布夾砂陶片。北距平頂山障城直線距離約 2.5 公里, 西距通化縣赤柏松城址約 3 公里,東距黎明北山障城直線距離約 2.7 公里,南距河南烽台約 2 公里。2 號烽堠位於西砬頭懸崖之上,台頂地勢平坦,東西直徑約 22 米,南北直徑 約 14 米,南高約 0.5-6 米不等,台東與台南地表 有十餘處長方形平台和圓形凹坑, 推測為戍卒居住址。3 號烽堠位於南砬頭懸崖之上,呈圓形,東西直徑約 27 米,南北直徑約 25 米,烽墩被 1992 年修築的涼亭所破壞,周邊地表地層中發現有較 多遺蹟、遺物分布。其中台東側砬石下殘留一處建 築平台,有一土石混築斷垣,殘長 5.5、底寬 2.6、頂寬 1 米,斷層夾有數量較多的陶片、石器和帶蜂眼 狀的火燒石,初步判斷平台為戍卒居住址,牆垣似 為防禦牆門址,因破壞嚴重,不排除為一座依山險而築的小型障堡可能。

Remove ads

河南溝口烽台

位於快大茂鎮河南溝門東側孤丘上,2009 年發現。 烽台已被高壓塔基完全毀壞,新修建的通灌鐵路也將圓丘南部 攔腰切斷。採集打制石鎬、琢磨並制板狀石斧、石核和夾砂褐陶、泥質陶片等。烽台東側為蝲蛄河南岸階地,農業學大寨期間曾出土大量石器和陶器,現為民居。

黎明東山烽堠

灣灣川滴台嶺烽台

障候城堡

三合堡平頂山城址

黎明北山障城

黎明南山障堠

砬縫障堡

南台障城

太平溝門障城

依木樹障城

小倒木山障城

小南溝障塹

樺樹河口障城

王八脖子障塹

關隘

二道溝門關隘

石湖關隘

漢代建築址

窯上建築址

更多資訊 級別, 名稱 ...

史料記載

《史記·匈奴列傳》:「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史記·朝鮮列傳》:「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初並天下......地東至暨朝鮮, 西至臨洮羌中,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史記·蒙恬傳》:「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史記·朝鮮列傳》:「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為界,屬燕。」

《漢書·趙充國傳》:「自敦煌至遼東一萬一千五百餘里,乘塞列燧有吏卒數千人。」

《漢書·匈奴列傳》記載西漢遼東長城「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