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麥可·格林 (物理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麥可·鮑里斯·格林(英語:Michael Boris Green,1946年5月22日—),英國物理學家,弦理論開創者之一,於198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士。2009年11月1日,格林接替史蒂芬·霍金擔任盧卡斯教授。
Remove ads
教育背景
格林於1946年5月22日生於倫敦,中學畢業於倫敦威廉·艾利斯學校,在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完成了高等教育。[3] 在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格林於1967年獲得理論物理一等榮譽文學士,於1970年獲得基本粒子理論博士學位。[4][1][5]
學術生涯
格林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依次在普林斯頓大學(1970年–1972年)、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78年至1993年,格林在倫敦瑪麗王后大學歷任講師和教授。1993年7月,格林被劍橋大學遴選為約翰·漢弗萊·普盧默理論物理教授。2009年10月19日,他被確認為新的盧卡斯教授,並於11月1日就職,接替史蒂芬·霍金。[6][7]
研究
格林與約翰·施瓦茨經過多年合作,他們共同發現了Ⅰ型弦理論中的反常相消現象,[8] 後來被稱為格林-施瓦茨機制,引發了第一次超弦革命。格林還研究了弦論中的狄利克雷邊界條件,他的結果導致了D膜[9] 和瞬子解[10]的提出。
獲獎與榮譽
格林已發表150餘篇研究論文[11],獲得過眾多獎勵和榮譽。1987年格林獲得英國物理學會麥克斯韋獎章和獎金[12] ,2004年獲得英國物理學會狄拉克獎[13] 。1989年與約翰·施瓦茨一起獲得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狄拉克獎[14] 。2002年二人共同獲得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丹尼·海涅曼數學物理獎[15] 。
1989年格林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士。[16] 他的皇家學會提名詞為:[16]
"他在量子場論尤其是超弦理論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格林早期主要研究S矩陣理論對偶性。他第一個證明了對偶模型的一個重要結果——波色子和費米子圈的主要的發散項相互抵消。他在相變理論領域也作出過突出貢獻。但是他最具開創性的工作在超弦理論領域,主要與施瓦茨合作完成,完成了該理論的第一個協變形式。最重要的結果是在1984年和1985年取得的,證明了規範群SO (32)與E8xE8群超弦理論的反常相消和當規範群為SO (32)時無窮的消去。這些權威的論文帶來了超弦理論的急劇的進展,現在已成為基礎理論物理里最活躍最激動人心的領域之一。"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