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麥可·穆爾

新西兰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迈克尔·穆尔
Remove ads

麥可·肯尼思·穆爾(英語:Michael Kenneth Moore,1949年1月28日—2020年2月2日),紐西蘭工黨籍政治家,1972年當選為紐西蘭國會議員進入政界。曾擔任紐西蘭外交部長、工黨領袖並於1990年短暫出任過紐西蘭總理,此後於1999至2002年擔任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快速預覽 尊敬的麥可·穆爾 閣下 The Rt Hon. Michael Moore, 第3任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
Remove ads

早年

麥可·穆爾出生於紐西蘭北島豐盛灣地區的一個小鎮華卡塔尼。他跟隨家庭移居到了奧克蘭市,並在那裡接受小學教育。但後來又回到豐盛灣

離開學校之後,穆爾曾經作過建築工人、肉類加工、印刷廠工人。

麥可·穆爾積極參與工會事務。在他17歲時當選為奧克蘭工會成員,這為他後來成為和工會有很大聯繫的工黨打下了基礎。

從政

在1972年大選,麥可·穆爾成功的在奧克蘭伊甸山選區勝出,以僅23歲的年齡當選為紐西蘭歷史上最年輕的議員。在他的三年任期之中,他擔任了工黨住房事務,地區發展,環境,旅遊等一系列事務的發言人。

但在1975年大選中,羅伯特·馬爾登帶領國家黨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穆爾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選區。他從此搬遷到基督城,並且作為基督城北區選區議員在1978年選舉中勝出再次回到了議會。

1984年,大衛·朗伊帶領工黨在大選中取得了勝利。麥可·穆爾選即就任為外貿部長,隨後為外交部長,任期之間也曾經兼管過主辦美洲杯的事務。

工黨政府一直因為其富有爭議性的經濟政策遭到反對黨的攻擊。時任財政部長羅傑·道格拉斯是一位著名的自由市場主義及貨幣主義者,他推出了包括國有資產私有化,減少農業補貼和降低貿易壁壘等一系列激進的財經政策被紐西蘭人稱為羅傑經濟,贏得了工黨內左派的支持,但工黨的傳統支持者,工會卻表示強烈反對。穆爾雖然也是工會出身,但他也傾向於支持羅傑·道格拉斯。

一年之後,由於不斷的壓力,最終導致時任總理大衛·朗伊解除了羅傑·道格拉斯的職務,但此舉也使得朗伊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在工黨內部進行的秘密會議中,大多數成員一致支持讓羅傑·道格拉斯回到內閣,直接表示黨內不再支持總理,導致朗伊被迫辭職,由傑佛瑞·帕爾默接任。

但帕爾默並不受大部分紐西蘭人歡迎,一些人稱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法律事務,而他的學究作風讓很多人覺得他和一般民眾有距離。

在1990年工黨為了贏得大選,在選舉8周前以麥可·穆爾替換了帕爾默。在穆爾短暫的總理生涯中,並沒有時間做出任何決定(大選前議會已經解散)。八周之後的大選中,他被詹姆士·博爾格所領導的國家黨擊敗,穆爾成為了反對派領袖。

在1993年,海倫·克拉克接替了麥可·穆爾的工黨黨魁職務。雖然他旋即就任為工黨的外交和法律事務發言人,但他一直多年來工黨對自己待遇不公。

他在1999年從議會退休。從此他開始對貿易問題產生興趣,並在同年就任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Remove ads

世貿組織總幹事

因為麥可·穆爾在議會中長期從事和貿易相關工作,他成為了世貿組織中一部分成員國家所支持的總幹事人選。在經過長期的爭論之後,最終決定穆爾和素帕猜·帕尼帕迪博士分任六年任期的總幹事(每人三年)。

但上任不久穆爾就發現自己的處境不妙。在1999年,世貿組織在西雅圖召開部長會議之時吸引了大批抗議者,警察動用了催淚彈等一系列措施驅散人群。而抗議人群則開始進行破壞,不少商戶的玻璃被咂碎。這最終導致警察失去局勢的控制,並直接導致了當天會議的推遲。

當天晚上西雅圖市長Paul Schell宣布宵禁,第二天警察逮捕了600多名示威人士。這次示威使得當地損失了至少1800萬的營業額,並且造成了至少了300萬的財產損失。

反全球化運動人士把他作為仇恨的對象,而穆爾處理示威不力也使得不少組織內的成員對其能力表示懷疑。

之後

麥可·穆爾的總幹事任期在2002年8月31日結束。一年後,他被聯合國任命為全球移民事務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的主管。

麥可·穆爾是澳洲拉籌伯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也是「澳洲商業回顧」的專欄作家。

2010年初,紐西蘭政府宣佈任命麥可·穆爾為駐美國大使。[1]

2020年2月2日病逝,享壽71歲。[2]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