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勒底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中期的小型閃族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迦勒底(阿卡德語:𒆳𒆗𒁲,Kaldu/Kaṣdu;希伯來語:כשדי;古希臘語:Χαλδαία;阿拉伯語:كلدان,Kāldān[1][2];思高本:加色丁;一譯加爾底亞[3]),是一個古代地區的名稱,而且是巴比倫尼亞南部地區的一部份,即現今伊拉克南部地區及科威特。西元前625年至前539年期間開始有部落進入該區居住,這些部落的住民就被稱之為迦勒底人、加爾底亞人或新巴比倫人。
《希伯來聖經》的相關記載
在《塔納赫》中,迦勒底是新巴比倫的同義詞。大約在西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奪得了巴比倫尼亞的統治權,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帝國版圖大為擴張,勢力達至頂峰,消滅了猶大王國,在戰爭中攻克了聖都耶路撒冷[3],然而,新巴比倫帝國後來被波斯米底亞王國消滅。
《舊約聖經》的相關記載
被更正教視為副典的《友弟德傳》提到阿孟王國統帥阿希約爾曾經聲稱希伯來人是加爾底亞人的後裔,並且聲稱因為他們不願崇拜加爾底亞地居民所崇信的神祇,所以他們轉而敬拜天上的大主,因而被那些神祇驅逐,於是他們逃至美索不達米亞並僑居在那裡直到他們所崇信的天主吩咐他們前往客納罕居住[4]。
構成天主教聖典《聖經》的書典《達尼爾先知書》聲稱一位名叫達理阿的瑪待人曾為加色丁國的國君[5],並且聲稱加色丁人大多崇拜比勒神及一條大龍[6][7]。
流行文化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