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爾穆恩墓葬群

巴林世界遺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迪爾穆恩墓葬群map
Remove ads

迪爾穆恩墓葬群(阿拉伯語:مدافن دلمون羅馬化:Madāfin Dilmūn )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1]包括巴林主島上可追溯到迪爾蒙文化和烏姆·安·納爾文化英語Umm Al Nar culture墓地區域。[2]

快速預覽 世界遺產, 位置 ...
Thumb
阿里英語A'ali墓葬
Thumb
古代墓葬位置圖

巴林自古以來就以擁有大量墓葬而聞名,面積佔數平方公里的墓丘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大墓地之一。這些墓地集中在島嶼北部,位於稍高於可耕地的堅硬多石區域——島嶼南部則主要是沙地與類似沙漠的地形。近期研究顯示,大約35萬座古墓丘可能在數千年間,由當地人口自行建造完成。

這些墓葬並非全屬於同一時期,也並非完全相同風格,在墓丘區不同位置,其規模差異很大。由巴林國家博物館英語Bahrain National Museum、巴林歷史與考古學會參與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以確定墓葬的明確年代序列與延續關係,同時探討建造這些墓葬的社會或不同社群的文化意涵。

Remove ads

挖掘

英國探險家J·西奧多·班特英語J. Theodore Bent與妻梅布爾·班特英語Mabel Bent挖掘此地部分墓丘,根據梅布爾撰於1889年2月10日(週日)至2月19日(週二)的日記顯示,他們發現了象牙碎片、木炭、鴕鳥蛋殼等物。[3]

西奧多·本特將發掘成果發表於兩篇文章[4],而更詳細的記錄則出現在夫婦二人在1900年出版的《南阿拉伯》(Southern Arabia)一書中[5]

1950 年代,一支丹麥團隊在青銅時代首都巴林堡挖掘時,打開了一些墳丘,並找到了可追溯至約4100–3700年前、屬於同一文化的器物[6][7]。此後,許多考古團隊陸續挖掘墓葬,讓人們對這些墓葬的結構與隨葬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8][9]

墓室結構(墳丘)

每座墳丘的核心為一個中央石砌墓室,外圍由低矮環形牆包圍,再覆蓋土與礫石。墳丘的大小各異,但多數直徑約4.5 × 9公尺,高1–2公尺。較小的墳丘通常只有一個墓室,墓室多為長方形,在東北端設有一至兩個壁龕,較大的墓室中段偶爾會有額外一對壁龕。[8][9]

雖然大部分墓室通常只埋葬一人,但有些包含多人,而次要墓室往往沒有遺骸。死者多頭朝壁龕、右側臥下葬。隨葬品不多,僅有少量陶器、偶爾出現的貝殼或石質印章、以瀝青封口的籃子、象牙器物、石罐與銅製武器。骨骸顯示死者男女皆有,平均壽命約40歲。嬰兒通常埋葬於環牆旁或之外,每戶家庭平均育有1.6名子女。[8][9]

保護爭議

對墓丘的保護行動曾遭到宗教原教旨主義者反對,認為這些墓葬「不符合伊斯蘭精神」,並呼籲將其以水泥覆蓋,用於興建住房。2005 年 7 月 17 日的國會辯論中,薩拉菲派阿薩拉黨英語Al Asalah領袖 阿德爾·穆瓦達英語Adel Mouwda表示:「為活人提供住房比為死人保留墳墓更好。我們必須為自己的伊斯蘭根源感到驕傲,而不是為某個來自其他時空、只留給我們陶器和骨頭的古代文明而驕傲。[10]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