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迷幻
20世纪60年代迷幻亚文化以及某些精神活性物质产生的迷幻体验相似的运动、亚文化、风格或美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迷幻(英語:Psychedelia,或通稱迷幻文化)通常指一種形式風格或美學,類似於20世紀60代的迷幻亞文化和某些精神活性物質產生的迷幻體驗。這包括那個時代的迷幻藝術、迷幻音樂和服飾風格。這主要是由使用迷幻藥物(如麥角酸二乙醯胺(LSD)、麥司卡林和裸蓋菇素)的人以及參與和迷戀這種亞文化的非使用(藥物)者所創造的。迷幻藝術和音樂通常重現或反映意識改變的經歷。迷幻藝術使用高度扭曲或失真畫面的超現實視覺效果、鮮艷的色彩和全光譜和動畫(包括卡通)來喚起、傳達或增強迷幻體驗。


迷幻音樂使用失真電吉他、印度音樂元素(如西塔琴、塔布拉鼓)、[1]電子效果、音效和混響,以及精心製作的錄音室效果,例如倒放磁帶或將音樂從一側搖到另一側。[2]
迷幻體驗的特點是,患者會對大腦中此前未知的領域產生驚人的感知,或是從表面上看似平凡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創造性活力。迷幻狀態是一系列的體驗,包括感知變化,例如幻覺、聯覺、認識改變或意識集中、思維模式的變化、恍惚或催眠狀態、神秘狀態和其他精神變化。[3]
這些過程會導致一些人的心理運作發生變化,從而定義他們的自我認同(無論是瞬間的敏銳還是長期的發展),與他們之前的正常狀態有很大不同,以至於可以激發新形成的理解感,如啟示、神聖啟示、困惑和精神病。那些為了精神目的或自我發現而使用迷幻藥物的人通常被稱為精神航海者。
Remove ads
詞源

該術語最初於1956年由精神病學家漢弗萊·奧斯蒙德創造的名詞,作為迷幻心理治療背景下致幻藥物的另一種描述。[4]它不規則地[5]源於希臘語ψυχή psychḗ意為「靈魂、思想」和δηλείν dēleín意為「顯現」,意思是「思想顯現」,暗示迷幻藥可以開發人類思想中未使用的潛力。[6]美國民族植物學家理察·舒爾茨討厭這個術語,但美國心理學家蒂莫西·利里卻支持這個術語。[7]
為了給麥角酸二乙醯胺(LSD)引起的體驗命名,奧斯蒙德聯繫了奧爾德斯·赫胥黎,他是一位熟人,也是LSD治療用途的倡導者。赫胥黎創造了「phanerothyme」一詞,該詞源於希臘語中表示「顯現」(φανερός)和「精神」(θύμος)的詞根。在給奧斯蒙德的信中,他寫道:
讓這平凡的世界變得崇高,
服用半克的百里香
奧斯蒙德對此回應:
想要洞悉地獄,或是翱翔天使, 只需一小撮迷幻藥[8]
奧斯蒙德最終選擇了這個詞,因為它「清晰、悅耳,而且不受其他聯想的影響」。[9]美國民族植物學家理察·埃文斯·舒爾茨非常討厭這種對「psychedelic」一詞的混亂拼寫,但蒂莫西·利里卻認為它聽起來更好,因此支持這種拼寫。[10]由於「psychedelic」一詞在流行文化中的使用範圍擴大,且其措辭被認為不正確,卡爾·安東·保羅·拉克、傑里米·比格伍德(Jeremy Bigwood)、丹尼爾·斯特普爾斯、喬納森·奧特和羅伯特·戈登·沃森提出了「宗教致幻(entheogen)」一詞來描述此類物質產生的宗教或精神體驗。[1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