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遣散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遣散禮[1]》(拉丁語:Ite, missa est),亦可稱為「彌撒禮成」,是用於羅馬禮彌撒、或路德宗的主日崇拜中的最後部份,以表示整個崇拜禮儀的正式完結。將「Ite, missa est」翻譯過來,意即「去吧,已經解散了」[2]。在1962年《羅馬彌撒經書》修訂前,當彌撒上並沒有採用光榮頌時,會以上主降福經來表示禮儀完結代替。
意義
19世紀時期,普遍對「Ite, missa est」都是以一種較為含糊的方式去解釋,甚至直覺地認為「missa」只是「Mass」的一種分詞,簡單化地視為一種結束句。1910年英國天主教會司譯亞德里安·福特斯克提出了「missa」一字應該來自晚期拉丁語中的「missio」,解釋為「遣散」,整句的意思便是「去吧,解散了」。
菲律賓的神學家安斯卡·楚彭科提出過曾經有人嘗試把「missio」這個字昇華至「傳教」(mission)的意思,甚至後來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7年頒布的宗座勸諭了《愛德的聖事》(Sacramentum Caritatis)中也曾經以非語源學的方式將「遣散」提昇至「使命」去表達教會有「傳教」的使命[3][1],但楚彭科認為這樣的解釋其實沒有很強烈的理據[4]。
因應2008年羅馬教廷頒報遣散禮的替代用辭,現時有部份神父在宣告「平安回去」和「彌撒禮成」間,也會加插提醒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德,宣揚聖教的信息,這亦可視為將「遣散」轉為「傳教」的意味。
Remove ads
內容
遣散禮的內容只有兩句,並通常以啟應方式進行,主祭會先以念讀或詠唱方式宣告「彌撒禮成」,會聚以「感謝天主」來回應,亦會加上「亞肋路亞」(亞利路亞)。
V: Ite, missa est.
R: Deo gratias.
V: Go forth, the Mass is ended.
R: Thanks be to God.
啟:(你們平安回去,)彌撒禮成。
應:感謝天主。
替代版本
- 使徒憲章:「平安回去」(Go in peace)
2008年,以下的替代內容獲准許用於羅馬禮彌撒中:[5]
- 「平安回去」(Ite in pace)
- 「去吧,宣揚天主的福音」(Ite ad Evangelium Domini nuntiandum)
- 「平安回去,在生活中榮耀天主」(Ite in pace, glorificando vita vestra Dominum)
對此,會眾同樣以「感謝天主」(Deo gratias)作回應。
- 安博禮:「讓我們平安回去」(Procedamus cum pace);回應為「以上主之名」(In nomine Christi)
- 摩爾阿拉伯禮:「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儀式已完結」(Solemnia completa sunt in nomine D. N. I. C: votum nostrum sit acceptum cum pace);回應為「感謝天主」(Deo gratias)
- 阿奎利亞禮[6] :
- 「去吧,在和平的路上蒙祝福和選擇,你的奉獻已達至聖父那裏」(Ite benedicti et electi in viam pacis: pro vobis Deo Patri hostia missa est.);或
- 「去吧,在和平的路上蒙祝福和選擇,瑪莉亞之子已代你奉獻」(Ite benedicti et electi in viam pacis: pro vobis Mariae Filius hostia missa est.)
- 拉脫維亞語: "Dieva žēlastība lai jūs pavada"(上主的恩典與你同在)[7]
- 波蘭語: "Idźcie w pokoju Chrystusa" (與基督的平安同行)[8]
- 斯洛伐克語: [9]
- "Chodťe v pokoji" (平安回去)
- "Chodťe a ohlasujte Pánovo evanjelium" (回去,宣揚上主的福音)
- "Chodťe v pokoji a ohlasujte Pána svojim životom" (回去,在生活中宣揚天主)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