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鄧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鄧禹(2年—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初年軍事、政治人物。他最早以帝王功業勉勵漢光武帝,向光武帝進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被認為有定策之功,光武帝恃之為蕭何。鄧禹參與了東漢統一戰爭,「既定河北,復平關中」[1],又推舉了吳漢、賈復、寇恂等人,為漢光武帝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天下平定後,他與賈復兩人率先配合劉秀「偃干戈,修文德」的政策,一同削減軍隊,推行儒學,為在「退功臣而進文吏」的局面下仍然能夠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的三位列侯之一。
Remove ads
生平
鄧禹十三歲就能背誦《詩經》,後至長安學習,認為同在長安遊學的劉秀是非同尋常之人,而與其友善。在遊學數年後,鄧禹返回家鄉。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劉玄被擁立為皇帝,是為更始帝。當時許多豪傑人物舉薦鄧禹,鄧禹不肯聽從,而聽到劉秀奉命平定河北後,立即策馬北渡,終於在鄴見到了劉秀,向其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劉秀十分高興,並令左右稱他為「鄧將軍」,並認為鄧禹的意見能幫助自己成就大業,無人可比,常常與他商略計策,把他當作蕭何般的賢臣來倚重[2]。
王郎起兵後,劉秀從薊前往信都,途經南宮,遇到大風雨,劉秀拉車入道旁空屋避雨,馮異拾柴,鄧禹生火,劉秀對著灶台烘乾衣服。劉秀命令鄧禹徵發得到應急部隊數千人,並令鄧禹統帥該部隊前往攻打樂陽。當時王郎大將李育屯兵在柏人,漢兵不知情,結果鄧禹與偏將軍朱浮被李育擊破,丟失了許多輜重,劉秀聽說後收集兩人的散兵,在郭門擊破李育,收回李育之前所獲,李育退守城池,一時不能克,轉而攻破廣阿[3]。鄧禹前往廣阿,光武帝在城樓上指著地圖對鄧禹說:「天下郡國如此之多,今天才得到了其中一郡。你之前說我不用擔心天下不能平定,這是為何?」鄧禹回答:「過去能興盛的君主,取決於他們的德澤是否深厚,不是由佔有地方的大小決定。」光武帝十分高興。當時任用派遣將領,大都向鄧禹諮詢,而鄧禹每次舉薦的人,如賈復[4]、吳漢[5]、寇恂[6]等,都才職相稱,光武帝認為其知人。
之後,鄧禹受命另外率領騎兵,和蓋延等一同在清陽攻擊銅馬軍。蓋延等人先於鄧禹趕到,但作戰失利,退保城池,被敵人所圍困。鄧禹於是進兵與敵人作戰,擊破敵軍並生擒其大將。跟隨光武帝追擊敵軍直到蒲陽,接連取得重大勝利,北州得以大致平定。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光武帝劉秀想趁赤眉軍、綠林軍反目之際兼併關中,因為鄧禹深沉有大度,所以授予他西征戰略,拜為前將軍持節,分給他麾下精兵二萬人,令其西入關中,並讓他自行選拔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訢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軍師將軍,準備西進。
鄧禹率軍自河內進至箕關(今河南濟源西),然後進軍河東郡。河東都尉守關,鄧禹進攻十日,終於攻破,獲得輜重千餘乘。接著進軍圍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數月,沒能攻克。更始帝劉玄派樊參前去進攻鄧禹。樊參以數萬兵力進攻鄧禹。鄧禹在解縣(今山西虞鄉西)敗之,斬殺樊參。
劉玄再派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圍攻鄧禹。鄧禹大敗,手下大將樊崇戰死。韓歆等將領勸鄧禹撤退,鄧禹不允,隔日為六月癸亥日(公元25年8月9日),王匡認為此日為「六甲窮日」,不吉,宜避戰,故按兵不動,鄧禹得以休整軍隊。次日(公元25年8月10日),王匡全軍出戰,鄧禹下令諸軍不得妄動,直到王匡抵達營下才擂鼓進攻,最終擊敗王匡。鄧禹將俘虜抗威將軍劉均,河東郡守楊寶,中郎將弭強等人全部處斬,獲得六根節杖、五百印綬和大量兵器,徹底平定河東郡,奉詔拜李文為河東太守,更置屬縣令長以安撫河東。
七月辛未(公元25年8月17日),已經於六月己巳(公元25年7月22日)即位的光武帝劉秀拜年僅二十四歲的鄧禹為大司徒,封為酇侯[註 1],食邑萬戶,下詔褒揚[7]。但當時鄧禹出征在外,因而以司直伏湛行大司徒事[8]。
Remove ads
平定河東後,鄧禹渡過汾陰河,進入夏陽。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率領部眾十萬人,與左馮翊的軍隊一同在衙抵抗鄧禹,被鄧禹擊破。此時,赤眉也攻入長安。三輔連戰皆北,赤眉軍對所過之處大肆殘害,百姓不知所歸,聽說鄧禹接連取勝而且軍紀嚴明,都對鄧禹部隊望風相迎,每日都有上千人歸降,號稱達百萬之眾。鄧禹每到一處總是停車住節,慰問、勸勉前來的人。於是父老童稚,重發戴白,擠滿在其車下,無不心悅,於是名震關西。光武帝多次賜書褒美鄧禹。十二月,更始帝被張卬縊死,鄧禹奉詔將其埋葬在霸陵。
各將領豪傑勸鄧禹直攻長安,但鄧禹認為自己部隊雖多,但能作戰者並不多,而且補給不足,難與新勝的赤眉軍爭鋒,不如依託上郡、北地、安定三郡的物資,待敵自斃。於是鄧禹引軍北上,抵縌邑(今陝西旬邑)。鄧禹擊破各地赤眉軍,郡邑都開門歸附。西河太守宗育派兒子捧著鄧禹的檄文投降,鄧禹遣他前往京師。劉秀見關中尚未定,而鄧禹久不進兵,於是下敕命令鄧禹進兵。鄧禹仍堅持前意,派軍攻取上郡諸縣,留下將軍馮愔、宗歆守栒邑,自統主力平定北地。
鄧禹走後,馮愔、宗歆二人爭權相攻,馮愔殺害宗歆,反而攻擊鄧禹。鄧禹遣使將此事告知劉秀,劉秀問使者馮愔最要好的人是誰,使者回答說是護軍黃防。劉秀猜測二人不能久和,便說:「逮捕馮愔的人,一定是黃防。」於是鄧禹派尚書宗廣拿著符節招降黃防。鄧禹屯兵雲陽,馮愔向西進攻天水,在高平被隗囂擊敗,輜重盡失[9]。月余,護軍黃防擒拿馮愔,率領其部隊自首服罪。鄧禹受制命封隗囂為西州大將軍,允許其專制涼州、朔方事[10]。馮愔反叛後,鄧禹軍威受損。
Remove ads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正月庚辰(2月22日),鄧禹改封梁侯,食四縣,博士丁恭認為梁侯鄧禹與廣平侯吳漢封地達四縣,違背強幹弱枝之理,不和法制,光武帝以「未嘗聞功臣地多而滅亡者」回復[11]。此時長安糧盡,赤眉軍焚燒宮室,西走扶風。鄧禹率兵南入長安,駐紮在昆明池,犒勞將士,選吉日拜謁高廟,收十一帝神主,派遣使者送往洛陽,因而巡視園陵並派遣士卒守護。鄧禹領兵和延岑戰於藍田,不能取勝。不久,赤眉軍在西進被隗囂擊敗後,來到陽城、番須中,遇到大雪,許多人凍死,於是返回挖掘諸陵墓,並侮辱了呂后的屍體,鄧禹於是派兵在郁夷(今陝西省寶雞市西)攻擊赤眉軍,但反而被其擊敗,於是鄧禹離開長安前往雲陽。
接到鄧禹向劉嘉傳達劉秀的旨意後,在妻兄來歙的鼓動下漢中王劉嘉前往雲陽拜見鄧禹投降,其相李寶倨慢無禮,鄧禹將其斬殺。李寶弟弟收李寶部曲攻擊鄧禹,並殺害其將軍耿訢。
不久後,赤眉軍折回長安,鄧禹敗走高陵,軍士飢餓,只能食棗菜。光武帝於是令鄧禹返回,並敕令其不要妄動,令馮異率兵接替鄧禹平定三輔。鄧禹因為受命討賊而不能成功感到十分慚愧,多次率領飢餓的士兵交戰,不能取勝。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正月甲子(公元27年2月1日),鄧禹與車騎將軍鄧弘在華陰不聽馮異勸阻攻擊赤眉軍,赤眉軍佯敗,扔下表面蓋有豆子卻裝滿土的大車,鄧弘部隊因飢餓而爭相奪取,鄧禹、馮異同往救援,赤眉軍稍稍退卻,鄧禹不聽馮異之言繼續進攻,在回溪大敗,只得與二十四騎返回宜陽[12]。閏月乙巳,鄧禹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綬。光武帝下詔歸侯印綬。數月後,拜為右將軍。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二月,右將軍鄧禹率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在鄧擊敗延岑,追擊延岑至武當,再次擊破敵軍,延岑逃往漢中,其餘部眾全部投降。
Remove ads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鄧禹被封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弟鄧寬也因鄧禹之功被封為明親侯。同年,賈復知曉劉秀想偃干戈、修文德而不想讓功臣擁兵京師,因而鄧禹與左將軍賈復一同削減軍隊,勸導儒學,於是不再設左、右將軍,鄧禹以特進職銜朝見[13]。當時,分封為列侯的功臣中只有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復能夠與公卿一同參議國家大事[14][15]。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三月,劉秀詔羣臣商議分封皇子之事,於是鄧禹與大司空竇融、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復、太常登[註 2]等一同上書,奏請劉秀分封皇子,劉秀下詔同意了他們的意見[16]。
中元元年(公元56年),代理司徒,跟隨皇帝巡視山東,到泰山築壇祭天。
中元二年四月丙辰(公元57年6月15日),初即位的漢明帝因鄧禹輔佐先帝功居第一,拜為太傅,朝見時面朝東,尊寵非常。
自光武帝去世後,鄧禹傷心,以至於吐血,還因此生病[17]。永平元年(公元58年)鄧禹病重,漢明帝多次親臨詢問病情,並以子男二人為郎。五月病逝,諡元侯。
Remove ads
評價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劉秀受更始帝之命行大司馬事,北徇河北。鄧禹幼年即與劉秀交好,聞訊立即北上追隨,並獻上「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正因鄧禹於帝業草創之際便獻此宏圖,後世謀士若能在早期獻策以成帝業者,常被比擬為鄧禹。 譬如,孫權即因魯肅「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之言,而「常以比方鄧禹也」。
鄧禹以知人善任著稱,史載其舉薦之功卓著,所薦吳漢、賈復、寇恂等皆成開國功臣,後世奉為典範。唐太宗李世民亦因房玄齡收羅才俊,將其功績比於鄧禹:「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有玄齡,猶禹也」。
正因鄧禹功勳蓋世,劉秀將其比作西漢首功之臣蕭何,更尊為東漢開國元勛之首。後世分封功臣之首,亦常以鄧禹為標尺,如明太祖朱元璋親撰誥文嘉勉明初首功徐達,文末即稱:「太公韜略,當宏一統之規;鄧禹功名,特立諸侯之上」。
鄧禹出身文儒,然亦能統軍平定關西,位列武廟,史家常視其為儒將典範。如《陳書》贊陳朝諸文臣出身之將,比之鄧禹、杜預:「昔鄧禹基於文學,杜預出自儒雅,卒致軍功,名著前代。」梁元帝蕭繹賜書劉璠,以鄧禹、葛洪為勵:「鄧禹文學,尚或執戈;葛洪書生,且雲破賊。前修無遠,屬望良深。」
鄧禹雖曾平定關西,然終兵敗長安;後由馮異接手三輔地區戰事,方得重新收復關西,此為其統兵歷程中之污點。然史上多有為其辯解、開脫者。如蘇轍、何去非均認為光武帝劉秀不應迫使鄧禹與赤眉軍早戰。
- 王夫之批評鄧禹決策失誤,終至敗績:「赤眉之棄長安、西走安定,非鄧禹之力能驅之也,食盡而旁掠,固不以安定為終焉之計,而必返乎長安。鄧禹不乘其有可潰之勢,躡其後以蹙之,而入長安晏坐以待其歸,河決癕潰,容可御乎?於是退之雲陽,士氣已餒,而還攻之于堅城之下,其敗宜矣。故善用兵者,知時而已。赤眉食盡,引兵東歸,時畢乎昔,則唯扼之於險而可制其死命。禹乃違光武之令,就關內而與爭,何昔之怯而今之忿也!」(《讀通鑒論》)
- 何去非《何博士備論·鄧禹論》:「昔日漢武帝被命更始,安集河北,始於鄧禹於徒步之中。恃之以為蕭何者,以其言足以就大計,其智足以定大業,且非群臣之等夷也。遂以西方之事委之,而禹亦能勝所屬任,所向就功。赤眉之入長安,諸將豪傑皆欲擊之。禹以其乘新勝之強,財富鋒銳,然盜賊群臣,無他遠計,必生變故。而吾眾雖多,戰勝者少,又乏資饋,難與力爭而可以計破也。且將休兵北道,以觀其弊。於是別軍北趨栒邑,以就糧養士,蓋將有以驕而怠之,然後取之也。此禹之計得矣,光武極欲天下之集,而緩其為計與功也,遂迫以進討。禹無以專制,乃以其兵去栒邑,擊赤眉果不能守,西守扶風。禹雖得入關中,然卒饑幹敝,無足以制賊者,是以赤眉復還入之。禹無以抗,乃不勝其忿悁,而數以憊兵僥戰,至於屢北,僅以身免,聲威功烈一朝沮喪。此知所以驕而怠人之術矣,惜其為氣與度者不足以持守之,是以一憤而不能復舉也。故善於擇將者,必先求其氣,而後求其材;先察其度,而後察其智。氣足以御材,度足以養智,然後可以授之兵而責之戰矣。嗟乎!以光武之明天任人,以鄧禹之篤於得君,然至此而背戾矣。況夫以昏庸而御夫疏賤者,功可得而必哉?」[19]
天下既定後,鄧禹踐行「偃干戈,修文德」之策,與賈復共削兵權、倡興儒學,遂與賈復、李通成爲「退功臣而進文吏」政策下仍得參議國事的三位列侯,被譽爲君臣相得之典範。
Remove ads
家族
鄧禹身為東漢開國元勳之首,其家族累世顯赫:子弟多獲封爵,位列重臣。至其孫女鄧綏為漢和帝皇后,於和帝崩後臨朝聽政,鄧氏遂權傾朝野,為東漢重要的外戚世家。鄧綏逝世後,漢安帝親政清算鄧氏,家族勢力驟衰,但仍保有一定根基。
- 鄧寬:鄧禹弟,因鄧禹功勞巨大,受封明親侯。
有子十三人,其中名稱、事跡可見於史料的如下。
相關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