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那產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那產戰役(法語:Bataille de Nà Sản;越南語:Trận Nà Sản)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發生的防禦戰,戰場位於現今西北山羅省那產,交戰雙方分別是法軍「中部沱江作戰集團」與越軍總司令武元甲指揮的三個越軍師。
1952年,越軍經歷去年的慘敗後捲土重來,於下半年進攻越南西北邊境與寮國,意圖掌控戰略優勢。11月,越軍乘勝追擊,集中三個師進攻聚集在那產地區的法軍,但礙於法軍在此役採用的「空地基地」作戰策略,多次進攻皆未能突破法軍防線,最終因損失慘重被迫撤退。
Remove ads
背景
1951年上半年,法軍在永安、帽溪、底江諸役數度擊潰越軍進攻部隊,阻止其攻入紅河三角洲,致敵軍超1.8萬名士兵死亡[3][4][5]。越南獨立同盟會領導人胡志明與總司令武元甲聲望下跌,暫時避免大規模軍事行動,轉而重新投入游擊戰。然而法軍仍缺乏贏下戰爭的資源,且法軍總司令讓·德·拉特爾·德·塔西尼之身體健康因獨子貝爾納戰死與癌症日趨惡化。同年7月至10月,塔西尼走訪各地,會見美國總統杜魯門、北約總司令艾森豪等美國軍政要員,得到高層官員,乃至美國民間的一致尊崇,使美國加大對印度支那戰爭的軍事援助[6]。與此同時,法軍深陷越軍的游擊戰法,雖於義路戰役又一次大破越軍,但整體未能有效殲滅敵軍部隊,致塔西尼決定採取攻勢,迫使越軍防守並與法軍正面作戰。11月14日,法軍空降部隊近乎無損地進入和平,意圖切斷越軍從南方調集糧食及從北方接收中共物資的主要路線[7][8]。武元甲意識到其非法軍對手,暫時將部隊撤入叢林密佈的山中。時至12月,越軍同時對和平地區與紅河三角洲進攻,雖未成功奪下和平,但迫使新任法軍司令拉烏爾·薩朗於次年2月撤出部隊,以回防紅河三角洲防線[8][9]。
Remove ads
前奏

之後,武元甲再次實施低烈度游擊戰,直到秋季準備發動總攻。與此同時,中共於1952年援助越盟軍隊超4萬支步槍、4,000支衝鋒槍、650門各式火砲、數百萬發子彈和數萬顆手榴彈。同年9月,越南領導層決定將作戰目標定在邊境地區,先襲擊紅河與沱江的分水嶺義路山脈,清掃該區域後攻佔寮國,然後南移進攻紅河三角洲[10]。同年10月,武元甲率第308師、第312師、第316師發動西北戰役,將超3萬人集結在富壽與安沛間的紅河東岸,兵鋒直指傣族聚居的越南西北地區與寮國北部[11][12]。10月15日,越軍第308師的一個團包圍嘉會的法軍要塞,令法軍於次日派遣馬塞爾·比雅爾少校率第6殖民團傘兵營空降位於義路與嘉會間的秀麗,以掩護駐紮於嘉會的法軍撤回沱江西岸[13][14][15]。10月17日下午5時,越軍第308師趁法軍空軍因氣候無法作戰時進攻義路,攻破法軍要塞後,使其山脊陣地失守。而法軍則在第6殖民團傘兵營掩護下且戰且走,大部分部隊成功撤回沱江要塞[16][2]。
法軍為重奪主動權,於10月29日發動「洛林行動」,沿紅河和河內西北的明江沿線推進,意圖攻擊攻擊越軍在富壽、富端與宣光附近的大本營,迫使武元甲自傣族聚居地帶撤退[16]。法軍攻勢凌厲,迅速佔領富端和富安平,並繳獲大量中製與蘇製武器,而越軍只能避其鋒芒。然而法軍進攻部隊因地形原因,其突出部過窄、難以防守,最終薩朗將軍只得於11月14日終止行動,並下令前線部隊經2號公路撤退。越軍隨後利用叢林地形多次出擊,沿途打擊撤退間的法軍部隊。隨著「洛林行動」的結束,法軍未能迫使越軍主力部隊撤軍,戰略主動權繼續留在武元甲手中[17][16]。
越軍於11月6日再度進攻,向萊州以南推進,後佔領順州。11月15日至16日,越軍主力部隊度過沱江,於11月19日攻克木州。法軍且戰且走,於11月21日將山羅周遭部隊全部集中到那產,並持續調派傘兵營增援,形成密集的防禦據點[18]。武元甲考慮到該地與世隔絕,若快速進攻該要塞,應可在法軍增援抵達前攻下[19]。
法軍則於此地執行「空地基地」(法語:base aéroterrestre)作戰哲學,利用法國日益增強的空軍,將部隊、軍備物資空運至敵軍周邊的空曠地帶,建築堅固防禦陣地,藉助空軍戰術支援贏得勝利[20][21]。那產位於山丘環繞的谷地中央,具有一條可供C-47運輸機起降的跑道,距河內僅需飛行40分鐘。法軍共建築兩道防線,「內圍防線」呈橢圓形,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由10個獨立的連級據點組成,所有據點均按縱深防禦構築,以連續的帶刺鐵絲網和地雷場保護,配備大量機槍覆蓋所有進攻角度,並與鄰近據點的的機槍火力相互交錯,用以環繞並保護1100米長的跑道、指揮部、砲兵陣地、倉庫、醫院及可供傘兵旅立即反攻的陣地[20][22]。「外圍防線」距離內圍防線1至3公里,設有16個山頂據點,皆能相互支援火力,且位於內圍防線榴彈砲和迫擊砲射程內[20]。
Remove ads
戰事歷程

11月23日下午8時,越軍308師88團322營趁法軍泰族營進入那產時,用法語向法軍駐軍喊話,降低法軍警惕後突入防線,進攻法軍8號據點北面鐵絲網[23]。法軍機槍火力阻擋住大部分敵軍,但越軍仍有兩個排衝進戰壕,法軍第11連連長勒泰斯蒂上尉隨即親率預備隊與越軍短兵相接。下午8時45分,越軍發射迫擊砲轟擊8號據點南面,勒泰斯蒂聯繫營指揮部請求火力支援,但法軍因無火力計畫,只得使用迫擊砲盲目地向8號據點的鐵絲網附近及可能的越軍進攻路徑射擊[24]。勒泰斯蒂於下午9時30分奪回戰壕,不久後迎來越軍又一次進攻。下午10時30分,駐軍司令讓·吉勒調派的傘兵連趕到據點,及時協助擊退越軍第二次進攻。隔日凌晨12時30分,越軍發動第三次攻擊,掩護其他部隊帶著大部分傷亡人員撤退,亦被擊退,留下64具屍體與5名傷員[25][26]。
Remove ads
武元甲探明法軍實力後,決定一週後投入全部三個師作戰,將第308師部署在東北方、第312師部署在西北方、第316師部署在西南方[27]。法軍同時如火如荼地增添部隊與軍備物資,C-47運輸機以每十分鐘一架次的速度著陸,一天運輸六小時。那產守軍除105公釐榴彈砲群與第三傘兵營增援外,在一週內就得到約3,000噸物資,包括300噸鐵絲網、100輛卡車和吉普車。法軍將戰壕再度挖深並強化據點,以確保可在作戰中自由開火不致擊中友軍,並在據點中儲備大量彈藥與糧食,擬定完成嚴密的火力支援計畫[28][29]。
11月30日深夜至12月1日清晨,越軍分別進攻法軍22號據點與24號據點,以備進駐高射砲至陣地,直接攔截及打擊法軍空運飛機與機場[30]。當夜,越軍312師165團141營進攻位於跑道西端約1公里外的22號據點,在120公釐重迫擊砲與75公釐山砲的支援下,僅20分鐘即從泰族營手中奪下陣地。法軍司令讓·吉勒未立即調度部隊支援,下令榴彈砲與迫擊砲反覆打擊該陣地,直到隔日上午6時法軍傘兵連發動反擊,輕鬆地將越軍擊退[27][28]。與此同時,越軍308師102「首都」團進攻位於防線東北端約500米的24號據點,其首兩次在重迫擊砲火力掩護下的包抄進攻均被打退,但在凌晨3時攻破法軍防線[28]。法軍於清晨下令第3傘兵營與摩洛哥步兵團第1營反擊,但遭佔據陣地的越軍頑強抵抗,直到下午4時才奪回陣地,收復外圍防線[31]。
12月2日凌晨1時,越軍再度大舉進攻法軍21號據點與26號據點。當夜,越軍312師209團的兩個營與141團的一個營進攻位於防線西南端的21號據點,躲過法軍火砲轟炸突進至鐵絲網防線。法軍第5步兵團3營10連司令博內中尉立即下令全連機槍與火砲開火,但越軍120公釐重迫擊砲與57公釐無後座力砲也於凌晨1時30分開火,其龐大的火力掩護助突擊部隊越過鐵絲網防線,與法軍短兵相接,突破至距法軍指揮所20米處後被擊退,而後再度推進至30米處。然而其兵力雖為該處法軍的十倍,最終仍於上午4時因損失過大撤退,只得繼續在遠處騷擾。上午7時,法軍9連與兩個傘兵連趕來清剿周邊地帶,繳獲越軍大量步槍、45把衝鋒槍、39挺輕機槍、8挺機槍和2門迫擊砲,並統計350名越軍死者與50名傷兵[31][30]。
與此同時,越軍308師88團與316師174團分別自南北夾擊位於防線東端約2公里外的狹窄山脊26號「蜥蜴」據點[32]。越軍先以兩連迫擊砲與無後坐力砲反覆轟擊法軍陣地,後派遣部隊從不同方向進攻敵軍陣地。北方地帶,越軍308師88團的一個營攻擊法軍第3步兵團3營10連與9連;南方地帶,越軍316師174團的兩個營先進攻法軍12連,後進攻法軍9連與11連南方。越軍於上午1時20分、2時40分、3時20分與5時分別發動四波攻勢,前三波均突破鐵絲網,但均被法軍火力擊潰,其進攻路線與集結點在法軍照明彈的照射下一覽無遺,最終於清晨在濃霧掩護下撤退,至少有260人陣亡,約1,000人傷亡,而法軍則僅有6人陣亡、20人受傷[33][30]。之後數日,越軍在迫擊砲與無後座力砲的火力掩護下撤退,士氣低迷、軍備匱乏[33]。
Remove ads
後續
法軍在那產戰役勝利後,保住山羅省與萊州省,致越軍需推遲其進攻寮國的時點[34]。這種壓倒性的勝利令法軍高層認為其找到應對越軍的不二法門,即執行「空地基地」作戰策略,利用空運補給與縱深火力擋住越軍攻勢[1]。然而那產戰役實為法軍作戰能力、周遭地形、越軍指揮不當及火力不足多方因素導致的結果,這項作戰策略實則難以為繼,最終導致法軍戰略思想出現偏差[35]。次年4月,越軍攻下寮國;8月,那產駐軍完全撤出。之後,時任法軍總司令亨利·納瓦爾參照那產戰役,決定佔領奠邊府,令越軍主動進攻消耗其人力,但最終因低估越軍火力與人力,法軍兵微將寡只得戰敗[36]。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