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邦普朗環形山
月球撞擊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邦普朗環形山(Bonpland)是月球正面知海東側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殘跡,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法國地理學家暨植物學家、探險家埃梅·雅克·亞歷山大·邦普朗(1773年-1858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北面和東側分別與弗拉·毛羅環形山和帕里隕石坑相連,東南毗鄰托蘭斯基隕石坑,小隕坑柯伊伯位於它的西南偏西,一系列統稱為"帕里月溪"的細長溝壑分別從東北和東南縱貫整個隕坑,並延伸至相鄰的弗拉·毛羅環形山,而西南則橫亙著長約40公里的蓋塔山脊[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8.38°S 17.33°W,直徑59.25公里[3],深度2.711公里[4]。
邦普朗環形山的外觀輪廓呈五邊形狀,坑壁已嚴重磨損和侵蝕,由於東側帕里隕石坑的切入,它的東南側壁明顯向外突出,而與弗拉·毛羅環形山及帕里隕石坑相交的東北側壁則構成了一座三叉形的山脊。該隕坑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00米[1],內部容積約2961.33公里3[1]。碗狀的坑底已被熔岩淹沒,表面相對平坦。
月食期間曾記錄到該隕坑產生過熱異常現象。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邦普朗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 1976年衛星坑"邦普朗 E"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更名為柯伊伯隕石坑;
- 衛星坑"邦普朗 D"較為突出,它的西側與一道山脊相交,且這一側有雙重坑壁[5][6][7];
- 衛星坑"邦普朗 D"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1]。
-
斷裂的衛星坑"邦普朗 D"
Remove ads
太空探測器著陸點
1964年7月31日,美國太空探測器徘徊者7號在距衛星坑"邦普朗 P"東北約25公里處-月面坐標 10.35°S 20.58°W,實施了硬著陸。
參引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