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郡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晉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始設郡侯一爵,為侯爵的第一等,如不滿五千戶王,封國改太守為相[1]。置妾6人。印綬為金章、青朱綬,冠服為三梁冠、三采纂、七縫皮牟、七斿旗、七旒冕[2]。
郡侯的國官有[3]:
- 相:1人,第五品
- 三卿:
- 郎中令:1人,第六品
- 中尉:1人,第六品,領軍1100人
- 大農:1人,第六品
- 上軍將軍:1人,第六品,
- 四令:
- 典書令:1人,第八品
- 典書令丞:1人
- 典祠令:1人,第八品
- 典衛令:1人,第八品
- 學官令:1人,第八品
- 典書令:1人,第八品
- 陵長:1人,第九品
- 廟長:1人,第九品
- 牧長:1人,第九品
- 謁者:4人,第九品
- 中大夫:6人,第九品
- 典醫丞:1人,第九品
- 典府丞:1人,第九品
- 治書:4人
- 舍人:10人
- 世子庶子:1人
封郡侯者有[4]:
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推行爵制改革,將五等爵分為開國爵、散爵兩類。開國郡侯為實封,享有食邑,開國置官屬,封地改太守為相[5]。太和十九年(495年)左右後廢開國郡侯一爵[6]。舊制郡公降為散郡侯[7],為虛封,無食邑和官屬,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中散侯為從第二品。
晚唐至明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