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配對相容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配對相容性是生物學領域中用於解釋動物為何具有不同的配偶選擇傾向及繁殖成功率的概念。具體表現為配偶之間的基因、形態、行為相容性,直接或間接影響動物的繁殖。[1]這個概念用於概括由於兩個個體相互作用而產生、但在僅考慮個體時無法被考慮到的因素[2]。
動物對配偶的選擇通常不是隨機的,而是需要選擇合適的配偶以保證後代質量,提高自身適合度[1]。在配偶選擇中,個體性狀本身在進化上也許不具有積極或消極意義[3]。即使個體性狀對動物的生存繁衍既無益處也無害處,但雙方性狀組合的「不和諧」可能導致雙方「離婚」後得到的好處超過為此付出的代價[4]。
研究歷史
配對相容性概念的提出源於對鳥類「離婚」現象的研究[1]。所謂「離婚」是指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配對一方在舊配偶仍存活的情況下,在後續繁殖中與新配偶配對的行為[5]。為理解這種行為,研究者們提出了許多假說,其中不相容假說認為,配偶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容進而導致繁殖失敗,因此個體解除當前配對關係去尋找新的配偶將擁有更高適合度[6]。
研究發現,個體在形成配對後會產生湧現特性(emergent properties),即形成的這個配對產生了新的、存在於配對層面的特性,而不僅僅是雌雄個體的簡單加和,這意味著不僅個體本身,而且個體的組合情況也會對繁殖造成影響[3]。2004年的一項對雞尾鸚鵡(Nymphicus hollandicus)的研究確定配對與非配對個體,以及不同配對間存在一系列行為差異,包括不同的從屬關係、合作行為、相互整飾、性行為頻率以及對內攻擊性、配對雙方的距離等,這些差異可以通過相容性來歸納解釋[2]。
Remove ads
內容
配對相容性主要包括基因相容性、形態相容性和行為相容性,這些因素從不同方面影響著動物的繁殖[1]。
基因相容性假說認為,個體在選擇配偶時會傾向於選擇與自身基因型相適應的配偶,以增加後代的遺傳多樣性並提高適合度[7]。關於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基因與配偶選擇的研究表明,在許多動物種群中,個體會傾向於選擇具有不同MHC基因型的配偶[1],這可能有助於減少流產風險[8]、增強後代的免疫能力,並避免近親繁殖[9]。然而,並非所有動物都根據MHC基因型相容性來選擇與其適合的配偶[1]。
除了MHC基因外,一些研究也關注了其他基因標記在配偶選擇中的作用。比如微衛星標記等序列也發現了一些與配偶選擇相關的遺傳變異[1]。
形態相容性是指在動物世界中,個體在選擇配偶時會傾向於選擇與自身形態特徵相匹配的對象的現象,包括體型、羽色等[1]。這可能與特定基因的選擇有關(即形態的相容性實際反映了基因的相容性)[1],也可能與印記行為使個體傾向於選擇與自己親本一致的表型有關[10]。這樣的選擇可能是因為形態相似的配對更有可能產生生存能力更高、繁殖成功率更大的後代[11]。
行為相容性高的配對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協調性行為和更少的攻擊行為,這可能通過影響親代對後代的照顧情況對繁殖產生直接影響[12]。個性差異的動物會根據其個性和行為傾向選擇配偶,這些選擇可能會影響配對後的繁殖結果,進而影響物種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