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醜陋的中國人

柏杨 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醜陋的中國人》是臺灣通俗歷史作家柏楊的著作。本書為柏楊在各種公開場合演講的講稿集結合成的。他在這書中將中國文化比喻為醬缸,而柏楊在海外發表的文章與演講都著重於談論中國人的醜陋與劣根性。

概要

柏楊以醬缸文化來形容中國文化,「我們的醜陋,是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醜陋」,以此為中心點談論中國文化,以喚起中華民族對自身的反省。柏楊認為,反省是走向進步的開始。

此書分為上下兩輯。上輯「沉痛出擊」以柏楊本身在公開講演及短文方式發表於報紙專題集結合而成,《缺少敢講敢想的靈性》、《對事不對人》、《只我例外》、《第一是保護自己》、《把羞愧當榮耀》、《不會笑的動物》等短文皆摘錄於柏楊本身其他如《不悟集》、《候罵集》、《猛撞醬缸集》、《踩了他的尾巴》等等雜文著作。下輯「怒濤拍岸」則是集結各界對於柏楊所發表雜文的正反回應。

本書為集結短文及演講稿方式進行編輯出版,除柏楊本身代序外,為集結各式柏楊針對中國「醬缸文化」所發表文章所組成之書籍。

出版情況

《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於1985年在臺灣林白出版社於《島嶼文庫》叢書列中首刷出版。1986年12月,花城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各自出版《醜陋的中國人》第一本中國大陸版,然後大陸出現「柏楊熱」;但八九學潮爆發,北京當局認為這本書對統治不利,[原創研究?]於是柏楊的所有書本都被全面查禁和發售,至2004年才可以再次印刷和發售[來源請求]

中國大陸出版六個版本的《醜陋的中國人》,各個版本之間存在區別,湖南文藝出版社和古吳軒出版社的內容改動較大,而花城出版社的版本改動較小,儘可能的「保持原版風貌」,1986年出版的版本最多。[1]

2021年11月,柏楊遺孀張香華表示,柏楊遺言《醜陋的中國人》功成身退,將於與遠流出版公司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4年合約到期後不再發行此書,「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張香華直言,她不同意授權現在的教科書摘錄此書的一大原因,在於無法苟同現在台灣教育和新課綱的去中國化甚至反中,「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因此,自2016年以來她持續收到教科書的授權邀請,她一律拒絕,以防有心人士「利用其書名來辱華[2]。2021年11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致電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並未有進一步消息[3]

Remove ads

評論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任內最後一次在全國性會議上講話:「《醜陋的中國人》,主要將大陸為鬥爭對象,有人贊成、有人不贊成;可以用這些東西來激發我們的鬥志,有好處」[4]

李敖著書《醜陋的中國人研究》,對柏楊及《醜陋的中國人》進行批判。李敖認為,所謂「醜陋的中國人」,只是一種刻板印象而已;柏楊將一部份中國人的醜陋加諸於所有中國人之上,是懦夫的行為;作為中國國民黨「文學侍從之臣」的柏楊,才真正是醜陋的中國人。李敖著書《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更批:「我深知柏楊是國民黨『文學侍從之臣』出身。他離開國民黨核心,不再得寵,原因是桃色事件、不是思想事件。他即使是在入獄前夜,還深信他的國民黨老上司李煥蔣經國可以幫他妻子出國。」[5]

香港學者孫國棟在《明報月刊》發表《就教於柏楊先生——評〈醜陋的中國人〉》(1986年11月,第251期)、《評〈醜陋的中國人〉引起的風波——兼談柏楊先生的謊言及其近作》(1988年2月,第266期)、《再評柏楊著〈醜陋的中國人〉》(1988年7月,第271、272期),被稱為「孫柏之爭」[6]

自由撰稿人徐百川認為,認不清內憂外患對政治局勢的嚴峻影響力,把近代中國的獨裁專制和傳統文化串聯在一起,把傳統文化蔑稱為醬缸文化,完全是一種淺薄直觀的表面看法[7]

中國大陸作家馮驥才表示,他在美國各大學訪問時,所遇到的華人幾乎都會提起柏楊;柏楊所批判的醬缸文化、官場文化,對一代人的啟蒙影響甚深[8]

書籍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作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