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夫諾
乌克兰罗夫诺州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夫諾[1][2][3](烏克蘭語:Рівне,羅馬化:Rivne,國際音標:[ˈriu̯nɛ] ⓘ,俄語:Ровно,羅馬化:Rovno)又譯為里夫內[4][5],是烏克蘭西部羅夫諾州羅夫諾區羅夫諾市鎮內城市,為該州首府及同名區和同名市鎮的行政中心。羅夫諾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市內有羅夫諾國際機場,有鐵路通往茲多爾布尼夫、薩爾內和科韋利,有公路通往布列斯特、基輔和利維夫。人口數量為245,289人(2021年估計)[6]。
Remove ads
歷史
羅夫諾最早在1283年的波蘭文獻中提及,當時是一座哈利奇-伏林王國的城市,靠近克拉科夫王公黑騎士萊謝克與立陶宛王公維滕的軍隊之間的交戰地。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裡,羅夫諾處於立陶宛大公國統治下,直到1434年斯維特里蓋拉大公將其賞賜給盧茨克貴族季奇科(Дичко)。他的後代之一伊瓦什科·迪奇科(Івашко Дичко)於1461年將羅夫諾賣給了謝苗·涅斯維茨王公。1479年王公去世後,羅夫諾傳到妻子瑪利亞手中,她開始在羅夫諾建造城堡和其他建築,並開始引入新居民。這座城堡位於烏斯季河的一個島嶼上。1492年獲得馬格德堡權利,4年後城鎮在韃靼人的圍攻下發生大火,迫使領主不得不繳納贖金後退兵,城鎮在戰後重建。1518年瑪利亞去世後,羅夫諾為奧斯特羅日斯基家族所有,直到1621年,期間該家族繼續在羅夫諾修築城堡和教堂(1548年完成)。在盧布林聯合之後,羅夫諾隨之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城市,城裡的教堂在1570年被燒毀,後於1606年重建。1621年起,扎莫伊斯基、科涅茨波爾斯基、瓦萊夫斯基等幾個家族接連統治羅夫諾,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起義期間,羅夫諾也爆發了起義,1660年俄羅斯帝國將領瓦西里·謝列梅捷夫曾短暫攻占羅夫諾,但根據1667年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此地仍歸波蘭立陶宛聯邦所有。1667年城中發生瘟疫,大約1500人死亡,1691年又發生了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燒毀。大北方戰爭期間,1706年7月瑞典人曾短暫攻占羅夫諾,但很快被俄羅斯軍隊驅逐,俄軍於次年10月撤離。1723年被盧博米爾斯基家族接管,該家族還修建了一座帶有公園的巴洛克式宮殿。城中主要人口是烏克蘭人,還有少量波蘭人、猶太人、韃靼人和德意志人。[7][8][9]
Remove ads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蘭後,羅夫諾隨右岸烏克蘭併入俄羅斯帝國。在1812年俄法戰爭期間,波爾塔瓦民兵的一個團被安置在該市的公寓中,當地居民為民兵提供飼料和食物援助。1861年,羅夫諾有3294名居民、230家商店、2家小酒館和28家旅館。一年有7場博覽會。而根據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羅夫納的人口為24,753人,有23家小型工業企業。大片的土地和產業仍在盧博米爾斯基家族控制下。[8]
在日俄戰爭和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羅夫諾市先是出現了《火星報》、《致士兵》等革命宣傳品,繼而在1905年接連發生大規模示威,要求廢除死刑、分配土地和解散軍隊。在被斯托雷平鎮壓後,反抗運動轉入地下。1912年當地一座250 kW的發電站投入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夫諾作為前線城市,在此設有西南方面軍總指揮部。191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布魯西洛夫陪同下檢閱了俄軍。戰爭期間不少羅夫諾市民逃離城市,搬到離前線更遠的地方。[10]
二月革命後,紅軍、白軍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先後占領此地,1918年2月20日,德國和奧匈帝國又占領羅夫諾,直到11月。此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接管此城。1919年5月24日,烏克蘭蘇維埃第1師的部隊占領羅夫諾,同年8月14日復為波蘭人占領。1920年7月4日至9月19日,蘇聯第一騎兵軍團曾再次占領羅夫諾。根據1921年《里加和約》,羅夫諾為波蘭領土。[7][10]
在波蘭統治時期,烏克蘭共產黨繼續地下活動,組織遊行示威。而波蘭政府則予以鎮壓,1931、1932和1937年先後有共產黨人被審判。[10]

1939年9月17日,蘇聯軍隊占領羅夫諾,並成立了一個臨時管理機構。12月4日建立羅夫諾州,並以羅夫諾市為其行政中心。烏共政治犯被釋放,企業被公有化並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免費醫療被引入,到1940年底,9200個家庭獲得了住房。此時羅夫諾人口約為5萬人。[11]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6月22日至25日羅夫諾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並於6月28日失陷。8月德國設立烏克蘭總督轄區,以羅夫諾為事實上的行政中心。[7][11]11月6日至8日,約17500名猶太人(其中包含6000名兒童)被集體槍殺或活埋於城郊的索松基森林保護區(1967年設立紀念碑);城裡剩餘的猶太人被送往羅夫諾隔都,於次年七月也被集體殺害[12][13]。
占領期間,城中既有烏克蘭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也有烏克蘭反抗軍;有大量烏共游擊隊員被德國處決。由尼古拉·庫茲涅佐夫領導的游擊隊在1943年成功刺殺了時任羅夫諾高等法院院長阿爾弗雷德·豐克等六名納粹黨政要員。1944年2月2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麾下的第6步槍師、第112步槍師(師長亞歷山大·格拉德科夫)、第121近衛步槍師(師長洛格溫·切爾沃內)和第8近衛騎兵師收復了羅夫諾。[9][11]
戰後,蘇聯政府在羅夫諾投入了1518萬盧布,用於重建城市。1951年,當地鋼筋混凝土廠完工;1957年,高壓電設備廠投產;1960年,亞麻廠投產;1969年,氮肥廠投產。[14]
Remove ads
蘇聯解體後,此地歸屬烏克蘭。1992年,一座紀念猶太人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館落成[13]。2012年6月6日,當地的猶太人墓地被破壞[15]。俄烏戰爭期間,羅夫諾電視塔於2022年3月14日遭到俄軍導彈襲擊,20人遇難,9人受傷[16][17][18]。截止6月3日,羅夫諾市接納了來自淪陷區5.3萬名難民[19]。2025年2月1日16時15分,據烏克蘭國家警察局通報稱,在羅夫諾市一徵兵中心發生爆炸,1人死亡,6人受傷[20]。
教育

1805年當地開辦了一所學校,學生主要是貴族子弟,該學校一直運作到1921年[7]。波蘭第二共和國統治時期,其教育內容以波蘭文化為主,試圖對當地的烏克蘭人同化[10]。蘇聯占領後,開設了17所學校,以及一所師範學院,即今日的國立羅夫諾人文大學。1947年時有9所學校,約9000名學生就讀[14]。而到了1971年,該市有26所各種類型的中學,約有1.8萬名學生就讀;1959年,基輔水利工程學院從基輔轉移到羅夫諾[21]。俄烏戰爭期間,國立盧甘斯克醫科大學搬到羅夫諾[22]。
人口
根據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羅夫諾的民族分布如下[24]:
根據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羅夫諾人母語的分布如下:[25]
根據2023年的調查,96%的羅夫諾人在家說烏克蘭語,3%說俄語[26]。
氣候
羅夫諾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自11月至次年3月地面有積雪[27]。詳細氣候數據如下:
Remove ads
交通
1857年基輔到布列斯特的公路開通,1873年茲多爾布諾夫到布列斯特的鐵路開通,皆經過羅夫諾[7]。車站曾毀於二戰,今日的車站大樓是戰後重建的[14]。
圖集
-
街道風光
-
獨立廣場、電影院和塔拉斯·謝甫琴科的雕像
-
聖彼得和保祿天主教教堂
-
聖尼古拉教堂
-
市內的有軌電車
-
羅夫諾車站
-
市內公園
-
位於謝甫琴科街113號的聖母升天教堂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