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丹道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丹道事件,又稱金丹道暴亂[1][2]或金丹道起義[3][4],是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冬十月(公曆11月),發生於內蒙古東南部並波及遼寧、吉林、河北三省的「金丹道」教徒武裝起事(因金丹道暴徒頭裹紅巾為記,故而蒙古族稱「紅帽子事件」,當地受害漢民則罵之為「紅頭蛆」)事件。參加金丹道事件的還有武聖門和在理教。[3]
由來
內扎薩克蒙古東部的卓索圖盟和昭烏達盟蒙旗在清末大量放墾,關內漢族民人闖關東不斷湧入。初到蒙地的漢人受到蒙古人中的「桀驁者,時復出而相擾。糾合三五,持刀騎馬,闖入漢族人家,坐索酒肉錢財,笞打婦男,搶驚牲畜,盡而後已」,令不少漢人向會道門之類的組織尋求庇護。而清朝的蒙漢分治政策,加上文化習俗的差異,使得蒙古人與漢人的經濟交往中處於下風,另外蒙古王公貴族大量放墾旗內土地,原有的游牧區域不斷縮小,[5]令蒙古牧民產生怨恨情緒。一些漢人佃戶交不起地租,經濟糾紛和雙方文化和法律的差異加大了原有矛盾。[6]而敖漢旗貝子達克沁及其屬下橫徵暴斂,令漢人受到欺壓,如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六月,達克沁一家人外出聽戲,「勒令開道,其有鄉間愚魯農人,迴避稍遲者,無論男女老幼,鞭笞立至,幾至釀成巨變」,最終雙方的矛盾更加激化,民人與王公的矛盾也演變成蒙漢之間的種族衝突。[2]
金丹道的大首領楊悅春,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於直隸屬下承德府建昌縣楊家彎子(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溝梁鎮設力虎村),原為敖漢旗貝子(閒散王公)達克沁的佃戶,據楊悅春本人事後供稱,一開始他使用道教的一些元素行騙,後將總壇設立在偏僻的深山老林大黑山中,借林木為掩護,開始以行醫為名招收信徒。又利用周邊的一些會道門「在理教」的教義等進行雜糅[1],起兵是因為受到蒙古王公長期的欺壓[6]。
Remove ads
經過
事件發生在1891年11月,當時起事分子襲擊了敖漢旗的衙門,殺了該旗的達克沁,其孫德色賴托布僥倖逃脫,並破壞他的祖先墳墓,貝子府及附近的1000多名蒙古人被殺,而楊悅春當晚即在貝子府內登極稱帝,改貝子府為「開國府」,隨後金丹道教徒進入翁牛特旗、土默特的左右兩旗、喀喇沁的三個旗,宣稱:「相從入教,則從此不受蒙古欺侮。」,事態迅速波及到奈曼旗、朝陽縣和建昌縣等地,公開使用「平清掃胡」和「仇殺蒙古」等口號。[7]清政府得知後,直隸總督李鴻章派遣葉志超等率清軍鎮壓反叛分子。直隸部隊越過長城,從南部和西南部進軍。 在東部戰線上,與奉天分離的部隊在圍攻行動中發揮了作用。現代化的軍隊通過電報進行通信,從鐵路調運派遣士兵並裝備現代槍枝,於12月迅速粉碎了叛亂分子。叛軍領袖楊悅春在天津被處決。[1]
死亡人數
據《朝陽縣誌》記載,僅朝陽縣蒙古人、漢人死亡人數就高達10萬人[1]。葉志超在奏摺中則稱,兩個月的叛亂中約有2萬金丹道信徒死亡。
影響
該事件影響了該地原有的社會結構,令一部分的蒙古人北遷,[5]參與平定叛亂的蒙古沒落貴族海山後來成為外蒙古獨立的推動者之一。[8]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